10首充满禅意的诗词,每首皆哲思,品读之下心境开阔!
01
《无题》
〔唐代〕鸟窠禅师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赏析】
人不知从哪来,也不知死后将要去何处;从生到死,只有一件事是相同的,就是都无法摆脱迷惑。何必在意这空虚不实的人生中的事情,这大千世界、人生都像是一场梦。哲学家们将人的一生概括为三句话: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这三句话看似简单易懂,但却直击人心。人生天地之间,山川是永恒的,江河是永恒的,日月星辰是永恒的。唯有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就如蜉蝣一般。云散了还会再聚,风去了还会再来,可是,我们的人生却永远没有回头的时候。身在红尘,只是浮生一梦。一得一失之间,很多人就匆匆度过一生。既然如此,何不将得失看淡一些,珍惜生命中的每个日出和日落。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看淡得失心。
真的是,人生百年,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什么也留不下,什么也带不走!不要在乎得到和失去,也不要计较拥有和错过,应该明白,得到的是经历,失去的是体验。人生如梦,万法皆空,笑对人世烦恼,才得自在从容!

02
《偈语》
【唐】鸟巢禅师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注释】
浮生:出自《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原句为“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意思是“他们生于世间犹如在水面飘浮,他们死离人世就像疲劳后的休息。”在这里讲的是“圣人”对待人生的态度。
【译文】
人的生与死都毫无痕迹可寻,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向哪里去。人从生到死,只有一件事是相同的,就是都无法摆脱迷惑。何必再在意这空虚不实的人生中的事情,这大千世界、人生都像是一场梦。
欣赏:
鸟巢禅师,唐著名僧人,据记载其行为怪异,常以树为栖,与鹊为邻,故世称鸟巢禅师。
此诗,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便把人生如梦似幻,短如朝露的特性点化的惟妙惟肖。如果众生都能从中悟到生死,进而超越时空来去之限制,也许生命就达永恒,不生不灭。
白居易与鸟窠禅师结识之后,经常问禅于他。有一次,白居易以偈语请教鸟窠禅师:"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鸟窠禅师以偈语答曰:"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白居易听了鸟窠禅师的开示,愈加佩服,从佛法中领悟到自己安身立命之道,终成一位意境高深、修为脱俗的大居士,还在西湖旁边建起一个竹阁楼,以便与鸟窠禅师"朝夕之参益"。晚年的白居易更是素养其心,将自己的住处改为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后来,人们把竹阁楼改造为广化寺,将白居易的画像挂在寺内。

03
《插秧偈》
五代十国·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诗》是五代梁时的契此和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五代梁时著名僧人,号长汀子。因他肩上经常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因此又被称为布袋和尚。插秧,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在布袋禅师点化下,意趣无穷,妙理尽出。不得不说布袋和尚道行之深,运化文字之妙。
布袋和尚的《插秧诗》是一首看似浅白平易,却富含哲理,饱蕴禅机,生动活泼,饶有情趣的诗。
描写农夫插秧的时候,一根接着一根往下插。"低头便见水中天": 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六根清净方为道": 六根指说眼耳鼻舌身意,也可以理解成外界所有一切扰乱我们的思绪,就是说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着的时候,才能与道相契。"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恰恰是他插秧时的"退步",才把工作的向前推进。
人生总以为向前走,才是进步上升的,但这首诗告诉我们退步也可以是向前的,退步的人更是向前,更是接近成功的。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前退一步,安然自在!在世俗纷扰前忍三分,悠然自得!就像我们口中常说的“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谦恭有序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的向前才是至真至贵。
人生不能一味的向前蛮冲,“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又所谓"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人生要拥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豁达心境。
任何事把稳正确的方向,不能一味蛮干下去,敢于有勇有回。退一步,可从头再来,将自己不熟练的部分先完成,把根基扎稳,以后的路才会越走越顺畅。
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用宽容和谦逊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这样,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

04
《寻春》
唐·无尽藏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诗偈是唐朝无尽藏比丘尼看到梅花盛放时开悟之作,她感叹道:之前自己如世间迷人一般,到处参访欲得大道,然眼耳鼻舌身意驰逐外境,心里分别,纵使跑到天边踏破芒鞋,终不得道。而当回归自家,拈起梅花、细嗅花香、收摄身心、意无所著,却豁然明白,原来花开香敷三千界不在外,自家心地本来风光无限明!
解析:
春天象征真如、真心。可是一个人光向外追求,哪里会找到自己呢?世人都在心外求法,用眼睛追求声色美,耳朵喜听各类音声,鼻子闻香嗅辣,舌头喜尝甘甜滋味,身体喜爱柔软触觉,心里喜欢各种分别。一颗心,每天都在追逐六尘。
能把自己找到,认识了自己,这是很不容易的。世间上的人,不认识自己,常常愚昧、苦恼,多么可怜!而禅师们却只要一闭眼睛,不看、不听、不说,当下世界就都在他心中了。
能够认识自己,就不会去心外求法了,因为心外无我,心外无法。
这首诗偈是唐朝无尽藏比丘尼的大作。也许辛弃疾的青玉案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与其媲美。

05
《颂平常心是道》
慧开禅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是无门慧开禅师的诗偈。通过春夏秋冬人生四季对如何安身立命做了一个很绝妙的开示。真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烦恼痛苦处,换个心境,也许凛凛白雪皆是春。
苦苦寻觅而不得,蓦然回首,却发现所追求的就在自己的内心、就在自己的身边,只是我们一直向外探求,从未向内心找寻罢了。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真正的生命觉醒,就是回到自己、回归本心,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应是一场精神的修炼。

06
《偈二十七首其一》
宋 释守净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这是宋代释守净禅师的偈语,寥寥数语,山水云洞、春夏秋冬无所不在,正所谓何处是吾乡,心安处即是归途。
【赏析】
这首偈颂出自宋代禅师此庵守净的作品,描绘了自然界中云和水的无为自然,与人生理想状态之间的精妙对应。下面可以逐句解析。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前两句诗借用云和水的自然状态,传达了云水无为、自然之理。
流水顺着山坡下行,不带一丝强求;云片因风向而飘向山洞,同样没有任何强求或期望。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后两句诗通过对云水自然状态的描绘,寓言诗人对于理想人生的向往。
如果人的生活态度能像云水一样自然顺波适流,那么即使面临艰难,像铁树开花一样的奇迹也将实现,而整个世界也会因此充满生机。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云水般潇洒自在的生活态度的向往,也体现了他对人生中困难与挫折的乐观态度,即使面临极大的困难,也要保持内心清明,就像铁树能在冬天绽放一样,让生活充满希望。这一人生哲学,不仅精妙绝伦,而且饱含哲理。
日出日落本乎自然,花开花谢本是常理。非人弄日,使其变化;非神主宰,让花生灭。阴阳消长,成住坏空,是天道之循环,自然之法则,不是你我可以改变矣。
流水无意往何方,只随因缘任漂流;浮云无心飞何处,只顺因缘去飘荡。无情如此,有情亦是,万物如此,人事亦同。故云:“流水下山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不知因缘,故刻意处世;因不懂因缘,而到处攀缘,终究弄得精疲力尽,为尘劳所累。不明无为之妙,故有心造作,妄念不断,执心越重,使得神识日益昏沉,为烦恼所苦。
若能观云水之道,悟缘起之理,则有意归于无意,有心契入无心,就可随缘而过,处处自在,故言:“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08
《宿澄上人院》
唐·卢纶
竹窗闻远水,月出似溪中。
香覆经年火,幡飘后夜风。
性昏知道晚,学浅喜言同。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
欣赏:
卢纶科考落第时,曾在终南山暂住;后来又漫游林野,结识了很多僧道朋友。这番经历,让诗人对僧侣们感到亲近,并喜欢与他们诗书往来。
诗人来到寺院,与大师会面后,稍微寒暄一番,就与其亲切地攀谈起来。他们交流诗歌创作经验,又讨论起佛经禅理。不知不觉,夜幕降临,大师便挽留诗人留宿,卢纶也不推辞,正好也有许多问题向大师请教。
首联就出现了流水、明月的意象,在禅语中都有象征意义。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无色无味,更没有固定的形态,但水利万物,所以禅家认为水有善心。而明月清净皎洁,正传达出世人具有虚静纯净的本性。
接下来的颔联又出现了“香火、风幡”的意象,更加具有禅意。诗人观察细致,不仅看出往日的香火已化作香灰,刚刚敬上的香火正在燃烧。一冷一热、一旧一新,正体现出生灭缘起的禅理。
而风吹幡动,也表达出因为心中执念太深,从而看见人间万象,也感受到痛苦和迷惘。若是可以抛开这些执念,就能感悟真如本心。
诗人写到这里,已经透露出自己对禅理的深刻理解,可是在大师面前,他还是显得非常谦逊。他自称“性昏、学浅”,不过因为自己的勤奋刻苦,终于慢慢有点开窍。“喜言同”三字,就彰显了诗人的悟性和智慧。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经过这次留宿,诗人更加喜欢流连于禅境,也有了很深的感悟,甚至觉得“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作者深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过对禅理的深入钻研和理解,他也会在其他方面左右逢源,甚至游刃有余。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我们常常会在佛经禅偈里看到类似的言语,表示悟道后身心通达透彻、圆通无碍的境界。天地仿佛一下开阔、平坦起来,任我们信步漫游,而且不管选哪条路,哪种步态,最后都能达到佛的境界,令人神往。可现实是,迷惘的众生依然迷惘,崎岖的路途依然崎岖,开悟之路仿佛不是“何山路不通”,而是“山山路不通”。
“路不通”的原因有很多:贪著、愚昧、虚荣……这些都是人性的阴暗面,是我们晴朗心空里的“云翳”,它们往往遮蔽、捆缚住我们,使我们不能一目千里、平波万江。但这些局限的“云翳”也不是只能造成黑暗,我们若能重新认识自己的“局限”,善加利用,就有可能从中观悟出更宽阔的境界,到时,云翳会聚成的就是一个美丽的黄昏。

09
《退步》
宋·慈受怀深
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
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这是宋代慈受怀深禅师的《退步其二》,以退为进自古以来作为立身处世之道为人尊崇;但仔细想来,看似退的是身外之物,而得到的恰恰是心安之福。得失何所依,心安自由之。
这首偈颂出自宋朝的慈受怀深禅师,他以其深刻的禅理和儒雅的诗词,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这首偈颂,体现了禅宗的自在无拘和自然洒脱。
以退为进,无争无执。
人生福祸相依,失去一些东西,自然会有所补偿。
不计较得失,不计较名利,不计较富贵……
自然活的像闲云野鹤一般悠然自在,与松风明月同在。

10
《牧童》
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这是唐朝栖蟾的一首《牧童》诗,简单明了、通信易懂,但境远意深,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一副活生生、俏脱脱且又令人无尽向往的洒脱不羁和随意而安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一幅天然的“牧牛图”:细雨青山,黄牛碧草,蓑衣牧笛,何等自然、逼真!难道人世间真的那么纯净美好吗?看到最后两句,才知道诗人是在向人们打禅语:只有进到无是无非的佛国天地——禅境,才能过上如此恬静自由的生活。
这一首诗,采用的是牧童的主题,这也是诗人们表达自由、自在之境的一个常常涉及的主题。诗中描写了牧童骑着牛,自由自在地沐浴着春风细雨,远远望去,这牧童骑牛的样子,在那青山下,青草中,牧童披着蓑衣,吹着牧笛。牧童在日出时唱着歌出门,月明时才拍着掌归来。唱歌、拍掌,描写牧童开心的样子。有谁能够像你这个牧童那样,能够做到无是也无非呢?诗中最后一句,点出以中道为基础的超越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