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观察 | “迟到”的发布会背后,“加速”构建的山东科技创新生态
海报新闻记者 辛振东 济南报道
4月2日上午11点,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营造良好创新氛围情况。
按照惯例,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一般在上午10点召开,而今天这场新闻发布会,却比往常晚开了一个小时。原来,就在新闻发布会开始前两小时,山东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科技创新推进会,会上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海生开门见山:“会议结束后,我们马上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对出台的文件进行解读,是为了让政策早发布、早落地、早见效。”
那么,山东要构建的一流科技创新生态是一种什么生态?如何构建?又会产生什么影响?让我们从《意见》中寻找答案。

发布会现场
建模:“八大生态”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意见》明确,山东将围绕科技创新政务生态、人才生态、产业生态、企业生态、金融生态、开放生态、研发生态、文化生态等8个方面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在此之前,科技创新政策往往聚焦资金、项目、人才等单一要素,而山东此次提出的“八大生态”,就是要把所有的科技创新要素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
例如,此次《意见》中,突出了政务生态的引领作用,提出实现科技创新领域审批事项“网上一次办”,探索开展“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全面塑强“民事无忧·企事有解·政事高效”服务品牌。同时,进一步聚焦人才引育服务。强化科教产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以科技发展、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集聚三大行动,加速集聚急需紧缺人才,特别是针对青年人才,为来鲁求职的应届毕业生提供7—15天免费住宿,省自然科学基金对青年人才支持比例保持在60%以上,为青年科研人才成长提供稳定支持。

青年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内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中再次强化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出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企业牵头实施省重大科技项目比例、依托企业建设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比例保持80%以上。对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高于5%的企业,鼓励各市在土地、能耗、资金等要素保障上给予重点支持。
“生态系统”的核心在于共生与协同。例如,“企业牵头实施省重大科技项目比例保持在80%以上”,不仅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更需要政策、金融、人才等“阳光、雨露、土壤”的协同配合,才能构建起一个要素聚合、循环畅通、自我迭代的创新生态体系。
破题:用政策“组合拳”打破束缚让“创新无忧”
长久以来,不愿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成为制约科技创新能动性的突出问题。不愿创新,是担心成本太高;不敢创新,是害怕创新失败后带来的种种不利形象;不会创新,则是缺少创新的人才及技术。
而此次与《意见》一起出台的,还有《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全方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四个政策文件。通过出台“1+4”系列政策“组合拳”,为科技创新“破题”,为创新主体“赋能”,实现“创新无忧”。
加大科技金融支撑力度,为“不愿创新”提供动力。近年来,山东通过制定科技信贷、科技股权投资、科技担保等系列实施细则,搭建起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在此次发布的系列政策中,除了进一步扩大科技信贷范围、加大资金奖励、拓宽融资渠道等政策外,还明确提出省级引导基金投资省内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创新型项目,可在实缴出资收回后,让渡全部收益等实质性举措。
打造宽松的创新环境,破除 “不敢创新” 的枷锁。《意见》中明确提出,倡导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健全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机制,对已勤勉尽责,因受技术路线选择失误、市场风险影响或其他不可预见原因,未实现项目预定目标的,不予追究科研失败责任。为科研人员敢啃“硬骨头”、勇闯“无人区”消除后顾之忧。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 “不会创新” 的堵点。山东计划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20多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确定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试点。通过“权益让渡”“先使用后付费”“校聘企用”等方式,在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同时,破解企业在科技创新人才与技术上的堵点。

山东建立的科技大市场已成为成果转化新高地
愿景:用五个“心”打造科技创新沃土
“‘企业安心、人才舒心、科研顺心、投资放心、服务暖心’的创新氛围全面塑成,‘创新无忧’成为科技强省建设的鲜明标识。”发布会上,孙海生用五个“心”描绘了山东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努力将山东打造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策源地的目标。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让“企业安心”;聚焦人才引育和服务,让“人才舒心”;营造宽松创新环境,让“科研顺心”;发挥金融支撑作用,让“投资放心”;优化政务生态,让“服务暖心”。这五个“心”同样也是山东在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中的发力点和着力点。
当政策设计从“单项突破”转向“打造生态”,当创新主体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创造”,当发展逻辑从“要素驱动”转向“生态赋能”,到203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3.2%,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的目标,也必将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