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坡爬出“百足之虫”,竟是湖北新发现物种——楚地蜈蚣
又到蜈蚣出没的季节。4月12日,在武汉马鞍山森林公园一处坡地,长江日报记者看到,两位研究昆虫的女生熊辕、钟菁,从碎石枯叶中扒出一条长约6厘米的黄色蜈蚣。此前一周,长江日报记者在武汉黄陂一处山地也拍摄到同样的蜈蚣。
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蜈蚣博士”蒋超证实,这正是他们刚刚发表的湖北新发现物种——楚地蜈蚣。

武汉马鞍山森林公园发现湖北新物种——楚地蜈蚣。钟菁摄
楚地蜈蚣拥有49对步足,是真正意义上的“百足之虫”。蒋超介绍,它的模式样本采集于湖北武汉市和京山市的山地,以及湖南部分地区。因这些区域都属于中国古代的“楚”,故而得名。
“楚地蜈蚣看起来好像是蜈蚣的缩小版、幼年版,但个体更为小巧、纤细,一般体长只有5—7厘米。”蒋超特地强调。在形态学上,与大家常见到的“红头、黑身、黄足”蜈蚣稍有不同,楚地蜈蚣的头部和前肢呈深红色,其余部分为黄色。它的毒性较小,不会主动攻击人。因发现和定名较晚,目前不了解它是否具有类似蜈蚣的药用价值。这些“楚地蜈蚣”少为人识,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女生也可轻松找到楚地蜈蚣。钟菁摄
与这种小巧蜈蚣相反,大家见到更多的蜈蚣是中国传统中药材,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蜈蚣的药用功效已有较详细阐述。民间有些群众也拿蜈蚣泡酒,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蛇虫咬伤等。
蒋超说,药用的蜈蚣雌雄异体,要自然生长到3岁左右才能性成熟,才能交配产卵。
由于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过度捕捉等原因,武汉周边地区的蜈蚣已明显减少。
近年来,在武汉地区发现多个新物种的生态研究者周重建介绍,生物资源是重要战略资源。随着国家和相关单位更为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激发更多研究人员投入其中,更为细致地寻找到以前关注不够的物种标本;同时,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物种的“DNA密码”被清晰揭示,新物种不断被发现。

楚地蜈蚣,过去少为人知。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摄
链接——
被蜈蚣咬伤怎么办?
这个时节,武汉地区开始有蜈蚣出没,被蜈蚣咬伤怎么办?
4月12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蜈蚣博士”蒋超为大家答疑:被蜈蚣咬伤后,通常不会发生严重后果。大家可以保持镇静,用温和、流动的清水清洗伤口,2~3天后会自然消肿。同时,痛感严重者,或对蜈蚣毒液过敏的人群,如有不适需及时就医。
近日,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长江日报记者在武汉黄陂山地搜寻观察蜈蚣,感受到被蜈蚣咬伤后的滋味:指尖伤口起初是痛感,大约2分钟后,这种痛感会扩散至整个手指,然后肿胀发热、非常疼痛;以唾液涂抹能减少痛感,到第3天痛感大为缓解。咬伤后,身体无明显不适,可以正常工作。
蒋超介绍,现代生物学研究中,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蜈蚣物种是红足筛孔蜈蚣,1847年报道分布于中国。目前,中国共有3目12科198种蜈蚣。其中包括:湖北、湖南、安徽等省出产的少棘巨蜈蚣,这是我国主要的药用品种;此外,还有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的多棘蜈蚣,以及墨江蜈蚣、黑头蜈蚣、哈氏蜈蚣和马氏蜈蚣等。
(来源: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