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旦过了70岁,基本都会有7种状况,越少越好
人这一辈子,悠悠数十载,能迈入七十岁的门槛,已然历经风雨,颇为不易。而在这古稀之年,若还能保持身体康健,那更是难能可贵。可现实往往残酷,年轻时那些肆意妄为、毫不在意的生活小毛病,如同蛰伏的小兽,在岁月的催化下,纷纷跳将出来,向步入老年的我们 “讨还旧账”。
不信你瞧,在小区的花园里,有的老人年逾七十,身形佝偻,拄着拐杖,每一步都迈得颤颤巍巍,像随时都会被风刮倒。时不时就得往医院跑,药罐子几乎不离身,被疾病折腾得苦不堪言。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些老人,他们一头银发,却精神矍铄,走路时步伐轻快有力,仿佛自带一股风,脸上洋溢着健康与活力。同样是七十岁,为何状态却天差地别?其实,七十岁之后,身体机能下滑,出现一些毛病在所难免,但毛病的多寡,直接决定了生活的舒适度。今天,咱们就好好唠唠,七十岁以后,老人们最常碰上的七种健康问题,看看你或是身边的长辈是否也被这些问题困扰着。

骨头脆如薄纸,摔跤骨折成 “噩梦”
常言有道:“人老先老腿,腿老先老骨。” 这话可一点不假。七十岁一过,骨质疏松就像个不请自来的 “常客”,频繁光顾各个家庭。回想年轻时,咱们的骨头那叫一个结实,跑跳攀爬,样样不在话下。可随着年岁渐长,身体里的钙质如同沙漏里的沙子,不断流失。骨头变得脆弱不堪,恰似那风干的豆腐渣,看似完整,实则一触即碎。
尤其是女性朋友们,绝经之后,身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这对骨头的影响堪称 “致命一击”。骨密度就像坐滑梯一样直线下降,髋部骨折、脊椎塌陷这类严重问题,在老年女性群体中屡见不鲜。你看小区里的张奶奶,就是在一次下楼遛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原本看似平常的一摔,却成了她生命中的 “滑铁卢”。从那之后,她便只能长期卧床,身体状况如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最终没能战胜病魔,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科学研究数据显示,在 70 岁以上的老人里,超过半数都饱受骨质疏松的折磨。骨折之后,长期卧床又会引发一系列更为棘手的问题,肺部感染、静脉血栓等如同恶魔一般,随时可能夺走老人的生命。所以,千万别等到摔跤骨折了才追悔莫及,平日里就得做好预防工作。多去户外晒晒太阳,让阳光中的紫外线助力身体合成维生素 D,促进钙质吸收;饮食上,多补充富含钙元素的食物,像牛奶、豆制品等;有条件的话,适度进行一些锻炼,比如慢走、打太极拳,让骨头保持一定的活力,这样在关键时刻,骨头才能 “硬气” 起来,扛住生活中的意外冲击。

血压飙升似失控 “水泵”,危险一触即发
在老年人群体里,高血压简直太常见了,十个老人里头,七八个都被它缠上。可千万别小瞧了高血压,它就像个隐匿在暗处的 “沉默杀手”,平日里悄无声息,不发出一点警报,可一旦发作,那威力可不容小觑。轻微一些的,会让老人头晕眼花,感觉整个世界都在天旋地转,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要是病情失控,那脑出血、心梗、肾衰竭等要命的疾病,就会接踵而至,瞬间将老人推向生命的边缘。
就拿隔壁单元的李大爷来说,他一直觉得自己身体硬朗,对血压高这事压根没当回事,还总念叨着 “血压高点没啥大不了的”。结果有一天夜里,他突然感觉头痛欲裂,紧接着就昏迷不醒。家人发现后,赶忙送往医院急诊室,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李大爷因为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最终没能抢救过来。其实,很多老人的高血压,都是年轻时不良生活习惯种下的 “恶果”。口味重,偏爱咸食,每天摄入大量的盐分;情绪不稳定,爱生气、爱着急;抽烟喝酒,对身体肆意挥霍;又缺乏运动,整日里久坐不动。这些不良习惯日复一日地侵蚀着血管,等到年纪大了,血管变得又硬又脆,血压一旦升高,血管要么被堵塞,要么直接破裂,到那时,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所以,要想控制好血压,关键得从生活点滴入手。饮食上,务必做到清淡,减少盐分摄入;平日里,多出门走走,活动活动筋骨,让身体动起来;要是医生嘱咐需要吃药控制血压,那就得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可千万别拿自己的生命去赌运气。

记性衰退如潮水,老年痴呆悄然来袭
“老糊涂” 可不是简单的正常老化现象,它背后很可能隐藏着严重的疾病 —— 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在 70 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老年痴呆的发病率可不低。放眼全球,已有超过 5000 万的老人被这个病魔缠身,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攀升,形势相当严峻。
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记忆力就像被橡皮擦一点点擦去,刚说过的话,转瞬就忘得一干二净;东西随手乱放,过后再找,就像大海捞针一般,怎么都寻不着。病情严重的,甚至连朝夕相伴的家人都认不出来,生活也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事事都得依赖他人照料。
其实,痴呆并非一朝一夕突然降临的,它就像一个缓慢生长的 “毒瘤”,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老人的大脑。很多老人在五六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轻度认知障碍的苗头,只是家人没有足够重视,未能及时察觉。要想预防老年痴呆,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平日里,鼓励老人多动脑,看看书、下下棋,参加一些益智活动;多出门和同龄人聊聊天、聚聚会,保持社交;作息要规律,早睡早起,饮食上也要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通过这些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病风险,让老人的大脑保持活力。
心脏似老旧 “水泵”,随时面临 “罢工” 危机

心脏,作为人体的 “发动机”,为全身各个器官输送着源源不断的血液,维持着生命的运转。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台 “发动机” 也会逐渐磨损,各种毛病随之而来。冠心病、心衰、房颤等心血管疾病,在七十岁以后的老人中高发。有些老人平日里看着精神头还不错,可突然之间,胸口一阵闷痛,还没等反应过来,就直直地倒下,再也没能站起来。这很可能就是心梗发作,心梗发病迅速,猝死率极高,根本不给人丝毫缓冲的机会。
追根溯源,很多心脏病的病根,其实都是年轻时不良生活习惯种下的。饮食上过于油腻,顿顿离不开大鱼大肉,摄入大量高盐高糖食物;长期熬夜,黑白颠倒,让心脏得不到充分休息;情绪波动大,动不动就激动发火;又缺乏必要的运动锻炼,身体新陈代谢缓慢。这些不良习惯日积月累,使得血管逐渐被堵塞,等到年纪大了,心脏承受不住压力,问题就集中爆发了。
所以,要想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年轻时就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老了之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定期去医院做心脏检查,关注心脏健康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让心脏这台 “发动机” 平稳运行,为我们的生命保驾护航。
肾脏功能衰退,身体 “过滤器” 失灵

肾脏,宛如人体的 “过滤器”,日夜不停地辛勤工作,将身体里的毒素和废物过滤出去,维持着身体内环境的平衡。可岁月不饶人,年纪大了,肾脏的过滤功能也大不如前。毒素在体内堆积,排不出去,身体就会出现各种状况。轻度的,会出现水肿,早上起床,眼皮肿得像核桃,双腿也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还会感觉浑身乏力,干什么都提不起劲。要是病情进一步恶化,发展成尿毒症,那就只能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很多老年人都有一个误区,觉得尿多就是 “肾好” 的表现,可实际上,这很可能是肾功能正在慢慢衰退的信号。等到腿肿得像馒头、血压居高不下、还出现贫血症状时,才惊觉肾脏已经受损严重,可往往这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棘手的阶段。长期的高血压、糖尿病,就像两个隐匿在暗处的 “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肾脏。七十岁以后,肾功能下降本就是自然规律,可要是再加上这些慢性病的 “助攻”,肾脏就更容易提前 “报废”。
为了保护好肾脏,平日里饮食要注意清淡,少吃那些重盐重油的食物,减轻肾脏负担;每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让肾脏能够顺利地完成过滤工作;定期去医院检查肾功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只有这样,才能让肾脏这台 “过滤器” 尽可能长时间地正常运转,守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胃肠道功能老化,饮食成 “难题”
老人们常说:“肠胃是人的根。” 这话一点都不夸张。七十岁以后,胃肠功能就像一台老旧的机器,逐渐老化,消化吸收能力大打折扣。稍微吃点凉的、硬的或者油腻的食物,肠胃就开始 “抗议”,胃胀得像个气球,反酸烧心,难受得不行,还动不动就拉肚子。更让人揪心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胃癌、大肠癌的发病风险也在不断攀升。
很多老年人胃肠功能变差,其实都是年轻时不良饮食习惯种下的 “苦果”。长期吃腌制、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胃黏膜一次次受到伤害,久而久之,胃肠就不堪重负了。要想让肠胃舒服点,就得从饮食上做出改变。定期去医院做体检,及时发现胃肠问题;饮食上,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它们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少吃那些刺激性强的食物,给肠胃一个 “休养生息” 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肠胃这台 “消化机器” 继续正常工作,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
视听能力下降,生活质量受影响

常言讲 “耳聪目明” 是人生一大福气,可遗憾的是,许多老人到了七十岁以后,耳朵渐渐背了,听不清别人说话;眼睛也花了,看东西模糊不清。听力下降,使得老人与外界的交流变得困难重重,别人说的话总是听不真切,渐渐地,老人便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流,变得孤单落寞。视力模糊,像白内障、黄斑变性等眼部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失明,这极大地影响了老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原本简单的穿衣、吃饭、行走等日常活动,都变得困难重重。
仔细想想,听力和视力的衰退,很多都和年轻时的不良习惯脱不了干系。熬夜追剧、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眼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嘈杂的环境中长时间停留,不注意保护耳朵。这些不良习惯日积月累,到老了,问题就集中爆发出来。所以,要想延缓视听能力的衰退,平日里就得养成良好的习惯。定期去医院检查听力和视力,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只有这样,才能让老人在晚年依然能够清晰地聆听世界的声音,欣赏生活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