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启程,让沉睡的民歌“活”过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8:13:00    

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春日的通州运河畔,81岁的常富尧与74岁的张国宝站在暖阳下深吸一口气,带领研读团的成员们唱起了《通州运河号子》。二老布满皱纹的双手随着节奏摆动,俯仰之间依稀可见当年运河船工拉纤领号的矫健身姿。“到啰——”一声悠长的吆喝回响在天空,研读团成员仿佛跟着老人的歌声回到了百年前千帆竞发、热闹繁忙的运河码头。

这是4月11日播出的“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北京站研读行纪录片中的动人一幕。作为由五省图书馆联手打造的文化盛宴,“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阅读推广活动正用“可读可听可视可参与”的方式让沉睡的民歌“活”过来。

常富尧与张国宝带领研读团成员唱起《通州运河号子》。首都图书馆供图

据主办方介绍,北京民歌阅读推广活动打破了传统阅读推广仅仅依赖纸本文字的单一模式,首创“赏读会+研读行+专题目录”三位一体的架构,连接起感性与理性、历史与现代、理论与实践、虚拟与现实。

赏读会以沉浸式展演为核心,让民歌从沉睡的文献中一跃而出。研读行则通过走访考察,带领读者实地探寻民歌文化的根系。在顺义吴家营,“万一善老会”的140余位成员,从5岁的孩童到99岁的老者,组成了一支活态传承队伍。他们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小车会、高跷、吵子会等非遗形式,守护着具有300余年历史的走会民俗。

在陈树林的书桌上,20世纪80年代采风的磁带、手稿见证了他为北京方言民歌传承所付出的心血。75岁的陈树林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将磁带中的民歌转译成词曲文本,注释校正,编辑出版,让老北京“粥茶歌”的市井烟火气得以留存和传播。

专题目录则是以此次主题阅读推广活动为契机,对图书馆的纸本、磁带、光盘、数字等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源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全面梳理,形成一个馆藏北京民歌专题目录。

据悉,4月起,“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还将继续“别样阅读”、民歌寻根。读者们或许会在天津码头寻找搬运工后代传唱的《画扇面》;赴河北井陉太行深处,与拉花戏传承人踩着高跷对唱《打酸枣》;在山西左权跟着羊倌学唱《开花调》;到内蒙古草原体验那达慕大会的长调……

编辑 张磊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