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边的老茶馆,藏着不下映的哪吒故事

姚元全手持铜壶穿梭在老茶馆里,热水从壶嘴流到茶杯,顿时茶香四溢。
宜宾泥溪镇坤隆昌茶馆的清晨是从第一缕水汽开始。老板姚元全弓着腰,往门口左侧的老虎灶里添新煤。在铁壶里的水咕嘟作响声中,茶馆的老茶客也陆续到来。这是一座青瓦木梁的老茶馆,始建于20世纪,原为当地老年协会茶馆,2019年,由在泥溪镇岷江航运公司工作了13年的渡口安全员姚元全接手经营。
瓦片屋顶在晨光中泛着青灰,一块雕刻着哪吒的木版画挂在茶馆门楣上方,颜色鲜艳夺目。哪吒一双怒目圆睁,脚踩风火轮、手持各类法宝的姿态,仿佛是守护着这间老屋的使者。2020年岷江洪峰过境时,坤隆昌一半泡在了水里。不忍见乡邻失去饮茶聚会的场所,姚元全自筹资金将老房子加固修缮,还咬咬牙花了3.5万元从成都请了美术生以《封神演义》为蓝本绘制了哪吒主题墙绘。

哪吒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的英姿跃然茶馆的墙上。

姚元全说,哪吒等神话人物的墙绘就像护身符一样,画上他们,岷江的水再也没漫过门槛。
穿过挂着“坤隆昌”烫金牌匾的大门,一幅幅长达数米的墙绘徐徐展开。17根新换的柏木柱散发着松香味,托起二楼回廊,然而天井的石缝里隐约还留着2020年那场洪水的痕迹。一楼大厅的墙上,哪吒一家目视着四十多张老茶桌:李靖持塔而立,殷夫人衣袂飘飘,金吒木吒分列两侧,身居“C位”的三太子脚踏风火轮,身旁还有观音和太乙真人;二楼画的则是哪吒成长记:闹海、抽龙筋、割肉还母、莲花重生,每一笔都是浓墨重彩的民间信仰。姚元全说,如同护身符一样,自打墙上画了这些神话人物,岷江的水再也没漫过门槛。

茶馆二楼画的是哪吒成长记:闹海、抽龙筋、割肉还母、莲花重生,每一笔都是浓墨重彩的民间信仰。
早晨七点半,晨雾刚散去,老茶客们陆续到来。八十岁的王德财每天都来茶馆喝茶打牌,他的六个子女散落在宜宾、成都、温州等城市,像大多数泥溪老人一样,子孙漂泊在外,他和老伴则守着几亩水稻。“他们都在外面打工,就我们两口子在家种点水稻。”“每个月逢3、6、9就来喝茶,平日多在田里忙碌。”在茶馆喝了二十多年茶的唐大爷三个儿子都在广东打工,春节刚回来全家团聚了几天。72岁的蒋兴寿比较幸运,三个孩子都在宜宾本地工作。他说,“泥溪镇高铁、高速公路开通后,农产品好卖了,尤其是烟叶,拉出去方便多了。”

在成为坤隆昌茶馆老板之前,姚元全是泥溪镇岷江航运公司渡口的安全员。茶馆因为哪吒而走红,他又多了一个“故事讲解员”的身份,向客人讲述哪吒传说与泥溪镇码头历史。

茶馆的服务员为茶客端送茶具。

一些茶客会带上包子等干粮,在茶馆一坐便是一整天。
坤隆昌茶馆几乎是泥溪镇留守老人的精神中心。每天有一百多位老人前来,遇上赶集日能达三百人。其中,最年长的茶客已有98岁。“这里年纪最大的有五个九十多岁的,八十岁以上的有二十个。”姚元全说。
每天只要两块钱,茶水管一天。老人们在这里泡一整天,早上喝茶,上午打牌,中午回家吃完饭,下午再打会儿,抽几根烟,聊天的内容大都是儿子给了多少生活费、孙子学习成绩如何、田里的菜收了几斤、卖了多少钱等生活琐事。

坐落于岷江边的老茶馆以茶为媒,串起神话传说与市井烟火的时空对话。
姚老板有个小本子放在柜台边,登记着茶馆老人们的名字,自2021年起一页页记下来,“第一页就有五个去世的。”“有些老人如果几天没看到他来,大概就是走了。”姚元全轻声说着,像是在讲一条自然规律,不惊不扰。
自从《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在春节爆火后,茶馆迎来了不少年轻面孔。截至2025年4月3日,《哪吒2》全球票房(含预售及海外)已超155亿元,暂列全球影史票房榜前五,原定2月底下映的电影两次延期至4月30日。很多外地游客前来探个究竟,看看“不下映”的哪吒以及百年老茶馆的故事。这个时候,姚元全不仅是掌柜,更是化身“故事讲解员”,向客人讲述哪吒传说与泥溪镇码头历史。

宜宾的哪吒文化深入人心,民间歌谣、文字资料颇为丰富。漫步宜宾大街小巷,哪吒元素不时映入眼帘 。
泥溪镇所在的宜宾市,哪吒成为地区“红人”的时间要比电影爆火早不少。2010年,哪吒传说作为民间文化列入宜宾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8月,宜宾市翠屏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哪吒文化之乡”。

坤隆昌茶馆60公里开外的翠屏山哪吒行宫,每天有两千名左右游客慕名前来。
在距离坤隆昌茶馆60公里外的宜宾城里,翠屏山哪吒行宫香火正旺。大年初七那天,八千名游客前来游览,解说员不断为游客讲解哪吒的传说。就算在平日,这个面积不大的景点也有将近两千人来观光与参拜。
尽管有多个地方都宣称是哪吒故乡,但宜宾人相信哪吒真的起源于翠屏山。而坤隆昌茶馆的哪吒,也默默地守护着泥溪的留守老人:他们留守的孤独,他们和子孙的聚散,他们与艰辛生活达成的和解,还有将来的离去。

泥溪镇留守老人们围坐在茶馆里打牌、谈笑,这里是他们抵御孤独的港湾。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
责编 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