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这些理论创新,中共党史学会第三届青年论坛举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21:24:00    

近日,“新时代与新使命: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第三届青年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来自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社科联、中共北京市委、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0多家科研院所的百余名专家学者等参与此次论坛,与会者聚焦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相关议题集中研讨。

复旦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红凛认为,当下党史党建融合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需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结合法规制度研究实践。他认为,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可分为继承性创新、集成性创新、原始性创新——党的全面领导思想属于继承性创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属于集成性创新,党的自我革命属于原始性创新。

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郭杰忠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领域在继承性创新、集成性创新方面均有新实践,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原创性创新,这对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炼标识性成果很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副院长耿化敏认为,构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文献体系,具有丰富学科文献体系、深化理论研究、强化理论武装的意义。文献体系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逻辑,并且具有主题性、集成性、权威性、多元性的特征。他建议,遵循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知识为本、坚持系统集成、坚持体系构建的原则,积极开设课程、编纂讲义、培养人才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叶福林认为,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蓬勃兴起的今天,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成为重要课题。数智技术为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创新技术手段、传播平台等,但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中,也面临着信息安全风险、文化传播同质化等挑战。需要通过加强数据安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强红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等,加强红色资源数智化的利用和保护。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卞梁通过对上海76个烈士纪念场馆的实践调研,发现点位维护体系较为完善、点位开放模式多样化。但也发现,烈士纪念场馆存在“冷热不均”的情况,有些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与社区联动少。他建议,通过制度优化、线上线下协作等方式,为参观者带来全流程体验。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忻平认为,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与实践的不断推进中,这种融合愈发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力量。

本次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研究基地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