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60周年——确保香港同胞喝上优质水
来源:经济日报
今年是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60周年。“60年来,工程累计对香港供水超300亿立方米,满足了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介绍,如今,东深供水工程已成为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线,极大改善了香港同胞的生活条件,有力支撑了香港经济腾飞,为香港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香港三面环海,淡水资源匮乏,缺水曾是生存之忧。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4天才能供水一次,每次供水仅4个小时,300多万人生活陷于困境。危急时刻,中央果断决策,建设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引东江之水以济香港之困。
开山劈岭、凿洞架桥、修堤筑坝……上万名建设者经过夜以继日的奋战,1965年3月1日,全长83公里的东深供水工程建成通水,从此终结了香港极度缺水的历史。随着香港用水需求日益增长,这项工程又先后进行了三次扩建、一次全面改造,年供水规模也从建设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升到24.23亿立方米。
供水能力和供水水质不断提高。1998年,广东省在深圳水库建成了当时世界上同类型规模最大、日处理水量达400万立方米的原水生物硝化工程,为香港供水水质增设了一道“安全网”。2000年至2003年实施的改造工程,按照清污分流的设计理念,将供水系统由原来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输水改为封闭专用管道输水,实现了对港供水质与量的“双重飞跃”,确保香港同胞喝上优质水、安全水、放心水。
东江水源于江西赣州,流至广东河源,再到广东东莞、深圳,经东深供水工程进入香港。为了这一泓清水,江西赣州将水源区域林场划为重点保护区域,建立起最严格的森林保护制度,并强化配备护林员。在广东河源,当地先后拒绝了超500个总投资600多亿元的可能影响水质的工业项目落户,并累计投入上百亿元资金用于整治全市河流。
对港供水保障措施还在接续发力。作为东深供水工程的“延续”,去年建成投入使用的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从西江干流取水,可为香港提供应急备用水源,实现对港供水“双水源、双保障”。持续优化的供水能力,有力支撑香港从传统加工制造业向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转型,成就了“东方明珠”的繁荣盛景。据统计,东深供水工程通水60年间,香港GDP增长超过266倍。
“水资源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吴小龙说,东江作为珠江流域三大水系之一,是香港、深圳等大湾区中心城市的生命水源。为确保东深供水工程沿线城镇水质稳定达标,珠江委创新建立了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监测预警机制,连续多年运用遥感排查、无人机巡航、人工现场采样等手段联合监测、排查水源地安全风险隐患,推进河道内坑塘养殖等20多项问题整改落实。目前,珠江委正在按照水利部的安排部署,指导推进东江干流治理等重点工程立项建设,推进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力保障粤港澳大湾区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
保障香港供水安全,事关香港民生福祉和香港发展大局。2020年12月,水利部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颁布《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从流域、湾区、城市群和城镇等三个层面提出了水安全保障总体布局。日前,水利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关于《涉水事务管理与合作的安排》也正式签署。根据《安排》,双方将围绕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供水安全保障、规划及项目建设管理、深圳河湾治理与保护、信息共享、科技合作、标准协同等涉水领域合作,建立固定交流合作机制。
李国英表示,水利部将全面加强与香港特区政府的水利合作,持续做好对港供水安全保障、洪涝灾害防御等各项工作,确保实现对港“稳定供水、安全供水、优质供水”,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保障。(经济日报记者 吉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