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眼·探问丨“作秀”争议难掩实效?赵露思公益事件折射明星慈善的双重镜像
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当下,明星公益行为一直处于舆论的聚光灯下。近日,赵露思参与的公益综艺《小小的勇气》,凭借新颖的公益题材和明星效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然而,3月27日节目播出后,围绕赵露思山区公益之行的争议也随之而来,为我们深入反思明星公益叙事,提供了典型样本。

赵露思事件多个词条冲上热搜(网络截屏)
美好的初衷与执行偏差
赵露思参与这档节目,初衷或许是借助自身影响力,为山区带去关注与帮助,实现自我治愈与公益价值的双重目标。事实上,节目过程中也起到不少实际的公益成果,团队捐赠缝纫机,为山区孩子创造了学习手工艺的机会;捐赠电子教学设备,改善了当地的教育条件;搭建的线上销售渠道,成功将山区的非遗手工艺品推向市场,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但不可忽视的是,赵露思在节目中的部分言行,暴露出对山区生活认知的不足。她将山区孩子爬悬崖采松茸评价为“很酷”,全然未意识到这背后孩子们面临的生命危险;询问家境贫寒的女孩为何不学艺术、有没有拍过写真,这番脱离现实的言论,尽显“何不食肉糜“ 的姿态。

相关综艺截屏
在和山区村民交流时,赵露思大秀英文,谈论村民听不懂的“studio(工作室)”,还贸然揣测非遗手艺无人继承是因为传承人“自私,不传手艺”。此外,她向村民诉说自己“每天只睡两小时”“看病看烦了”等工作压力和疾病困扰,在贫困的山区环境中,这种行为被网友吐槽为荒诞之举。不仅暴露了她对山区生活的无知,更反映出部分明星在公益活动中,缺乏对受助者的基本尊重与共情能力。
舆论漩涡中的声音
《小小的勇气》在宣传阶段,以“零片酬”“全素颜”等公益标签吸引观众,试图打造一档纯粹的公益节目。然而,有网友却认为,在实际播出过程中,节目过度聚焦赵露思个人,将她的抑郁、焦虑等病情和工作压力作为卖点,偏离了公益的核心。节目中的村民失去主体性,沦为衬托明星的背景板,大量的商业植入和对明星个人生活的过度呈现,让公益主题被严重稀释。这也成为公众质疑的核心焦点。
面对这场争议,网友们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部分网友对赵露思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指责她的言行缺乏对山区人民的尊重,是“特权式公益”和“苦难营销”的典型表现。他们认为节目是在利用公益的幌子进行商业炒作,消费公众的同情心。与此同时,山区孩子的看法为这场舆论争议带来别样视角。一些山区孩子坦言:“她和团队给学校捐赠了缝纫机、电子教学设备,还帮我们让非遗手工艺品有了线上销路,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我们还是认可她的行为。”这番质朴的话语,反映出孩子们实用主义的思维,对他们而言,结果或许比形式更重要。支持赵露思的网友以山区孩子的发声作为例证,坚信她的公益行动带来了积极影响,认为她大病未愈就参加公益节目,这份爱心值得肯定,不应被过度苛责。
明星公益困局的反思
赵露思事件是一个缩影,它揭示出明星公益叙事中的深层困局。明星参与公益,出发点往往是好的,既能为公益事业带来资源和关注度,也能塑造正面形象。但在实际操作中,明星效应常常喧宾夺主,导致公益行动变味。公益节目制作方为追求流量,过度消费明星话题,忽视公益的本质,让公益成为一场华而不实的表演。
要打破这一困局,明星需明确自身责任,深入了解公益项目,以真诚的态度和专业的行动参与其中,而非将公益当作形象包装的工具。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在参与公益活动时,应摒弃作秀心态,回归公益初心。在行动前,充分了解受助群体的需求和困境,做好功课;行动中,放下身段,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受助者交流,切实为他们解决问题;行动后,避免过度营销,让公益行为本身说话。像凤凰传奇发起的“同舟共济”慈善捐款活动,为河南水灾筹集善款,用实际行动展现社会责任感,值得其他明星学习。
公益节目制作方应回归公益初心,以展现公益项目的真实情况和受助者的需求为核心,合理运用明星效应,而非本末倒置。公众也应提高辨别能力,对明星公益行为进行理性评判,关注公益行动的实际效果,而非被明星光环左右。只有明星、媒体、公益组织和公众各方协同合作,回归公益初心,加强监督管理,才能打破困局,重塑公益生态,让公益真正成为传递爱与温暖的桥梁。
文丨 记者 彭纪宁 通讯员 江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