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绿色算力等人才 杨燕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5:23:00    

今年2月份,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布一季度重点企业新增就业用工信息,聚焦晶硅、锂电、有色金属、绿色算力、生物经济等重点产业,一季度新增就业岗位2342个,其中绿色算力岗位就占了800个。而西宁市初步摸排预估绿色算力企业用工需求达2100人左右,涵盖标注师、人工智能、数据应用、技术研发等领域。特别是,武汉理慧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在西宁投资的青海蓝算数据标注基地更是预计未来三年,数据标注员需求超3000人。这一系列数据,勾勒出青海绿色算力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也抛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满足如此庞大的人才需求?

要引来人才,必须有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为此,青海省研究制定了《青海省集聚绿色算力人才的十条措施》,从人才计划、经费支持、安家保障、项目支持、职称评审、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含金量足和撬动性强的政策举措。其中明确提出,在“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中每年拿出不少于30%的指标,专门用于评选绿色算力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并根据人才的层次和贡献,给予不同额度的奖金或住房奖励。同时,印发《关于开展绿色算力领域人才“校企互聘”工作的通知》,从省属本科高校、职业院校遴选7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到全省绿色算力领域企业兼职从事技术与管理咨询,参与生产实践等工作。这种“量身定制”的政策,无疑为绿色算力人才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待遇保障。

人才不仅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除了真金白银的投入,青海还致力打造优质的人才发展环境,注重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今年举办的2025年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专场招聘会上,青海针对全职引进的绿色算力领域博士,直接入选“绿色算力人才计划”,还有破格职称评定、提供周转住房、解决配偶工作、保障子女入学、实行专人专编等多项优厚待遇,这些贴心的政策举措,无疑为绿色算力人才在青海安心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还注重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培养本土绿色算力人才。青海理工学院等高校与绿色算力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研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这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为绿色算力产业输送大量专业人才,还能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

我们看到,青海的绿色算力产业在资源和区位优势、产业规模和发展速度、政策支持和产业规划、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以及产业效益和未来展望等方面均表现出色。截至目前,青海省已与7家互联网头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形成智算、超算等新业态;启动全球首个“自发、自储、自用、自保”的全清洁能源微电网算力中心,点亮首个全国产芯片万卡绿算集群,建成全国首个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调度中心,实现“绿电”与算力协同调度,产业集聚效应显著提升,产业吸引力不断增强,为人才和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只有宣传好、执行好这些政策措施,化被动等待为主动寻找,才能吸纳优秀人才来青海干事创业,切实解决现阶段绿色算力人才存量与发展需求方面存在较大缺口的现实之困。

莫让绿色算力等人才,需要我们做的工作有很多。一方面,开展多渠道宣传。详细解读引才措施的各项条款,并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制作有趣的短视频、图文解读等内容,邀请政策制定者或受益人才现身说法,讲述政策的好处和申请经验,向广大人才和潜在人才群体进行推广。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在青海省的各大高校、职业院校开展政策巡回宣讲,介绍绿色算力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这些人才政策对他们未来就业和发展的意义。针对国内外已经从事绿色算力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通过行业协会、专业论坛等渠道,发送政策宣传资料和邀请信,吸引优秀人才关注青海省的相关人才政策。另一方面,强化政策执行。简化申请流程,无论是人才计划申报、经费支持申请还是安家保障相关事务,都可以在一个窗口或线上平台提交所有材料,并明确审核时间节点;建立政策执行效果评估体系,从人才吸引数量、人才满意度、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指标等多方面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政策执行中的不足之处。

《青海日报》(2025年04月22日 第5版:江源评论)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