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江口码头:千年古渡新拍岸涛声长

《福建日报》2025年4月5日第07版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正是户外郊游的好时节。驱车沿着晋江北岸的泉州市丰海路一路向海而行,可以先后参观两个世遗点——江口码头与真武庙。
江口码头与真武庙,同属晋江流域内的内港码头法石港的遗存。其中,江口码头为法石港区系列码头的统称,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中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反映了我国古代内港码头的功能构成和使用方式,见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与贸易的繁荣兴盛。

真武庙山门。陈英杰 摄
江口码头由文兴、美山等码头组成,始建于宋代,直到20世纪90年代,文兴、美山码头还在晋江沿江水域航运中发挥转运功能。如今,江口码头成为泉州的重要文旅载体,历经千年沧桑的古码头在时光交替中焕发出新的魅力。
水陆运输的转换枢纽
沿着晋江一路向海而行,在法石社区文兴村南部的晋江北岸,可以看到一座宝箧印经塔矗立在江边,这里就是文兴码头所在地。
泉州古称“刺桐城”,有着绵延曲折、长达500多公里的海岸线,其间蕴藏着许多天然深水良港,号称“三湾十二支港”,且泉州湾开口较大,便于船只进入内河停泊,因此造就了泉州湾丰富便捷的水上交通网络。
泉州的水上交通网络区域包括内港、外港和外海。内港指沿晋江、洛阳江区域,外港指泉州湾区域,外海指出泉州湾东口后的海域。随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泉州在水陆沿岸陆续建设了一系列的航标、码头设施,用以引导船舶的航行与停靠,从而构成了泉州港的海河运输系统。

古时的晋江沿线有诸多码头,成为连接泉州城内与泉州港出海口的重要通道。如今,晋江两岸商贸发达、高楼林立,正加速崛起。(资料图片)
法石港作为泉州十二支港之一,是泉州城郊的重要内港。历史上,法石港区域江海沿线有较多的渡口和码头,可让船只驳岸停靠。宋元时期的法石港区就有厂口、圣殿、文兴、美山和坂头等码头,共同组成江口码头。历经风雨洗礼,而今只剩文兴和美山两个码头有迹可循。
“文兴码头与美山码头虽均以条石砌筑,但其建造形式因其所在河道水深等停泊条件而有差异,体现了船舶靠岸、货物转运方式的不同,是古法石港诸多码头中的珍贵遗存。”泉州市丰泽区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苏素云介绍。
文兴码头位于上游,码头呈南北走向,整体造型为一平缓的石构斜坡阶梯式驳船码头,由江岸延伸入江中以便低潮位时小船停靠。码头现存南北长约30米、宽3.5米,表面砌多级石阶,由江岸逐级降至江底淤泥。从斜坡状台阶东西两侧可以观察到多个时期加建的条石,展现了码头在沿用过程中伴随江岸自然淤积而逐步向水中延伸的修造过程。岸边有一小型石砌宝箧印经塔,塔上雕刻佛像,起到镇守码头、护佑平安的作用。

文兴码头遗址。陈起拓 摄
沿着文兴码头继续向晋江下游前行约1.1公里,便到达美山码头。美山码头较文兴码头处水深,造型为边坡较陡的墩台,便于高潮位时大船停靠。墩台自下而上保留了不同历史时期增筑的痕迹,最下层墩台南北长约20米、宽约15米,最上层的墩台南北长约10米、宽约8米。墩台南端砌石阶,东西两侧为陡坡。墩台下方东西两侧各叠压有一条斜坡状台阶,便于低潮位时使用。
“江口码头所在的法石,处在晋江下游北岸的山地丘陵边缘,是最靠近古城的沿江高地,也是晋江岸线变迁中较早成陆的区域。这里背山面江,又有陆上通道与古城、后渚等地相连,是古刺桐港的咽喉要道。”苏素云说。
由文兴、美山等码头组成的江口码头具有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运输条件,不仅是当时泉州城郊连接古城的水路码头,也是连接泉州港出海口的重要转运码头。
水路交通方面,内海水运可趁涨潮将海外的珠宝、香料等货品用小船沿破腹沟、过水关,入壕沟进城报关、交易。外海航线沿近岸北行经福州、江浙至山东、辽宁,放洋东到日本、朝鲜,南到东南亚等地。陆上交通方面,上溯溜石、厂口可达泉州城的津淮街和南门聚宝街,下经蟳埔、后渚出岱屿门亦能泛海出洋。
自建成后,文兴码头与美山码头一直在晋江沿江水域航运中发挥转运功能。20世纪50年代,因晋江上游金溪水库建成,晋江两岸的沙滩被淤泥所代替,河床增高。随着江心中芸洲的开垦,文兴码头成为晋江及中芸洲两岸交通的渡口,至20世纪90年代才彻底废弃。
海洋贸易的繁荣见证
据泉州法石《泽被海滨碑记》记载:“澳有二十四,而法石为要,盖为内通南关,外接大坠,实商渔出入必由之所,亦远近辐辏咸至之区。故部馆、文馆、武馆俱设是处,所以稽查透越,盘察漏税,试重其地也。”
从这简短数十字可以看出,泉州自古以来多“澳头”(今指港湾),而法石澳位于晋江出海口的咽喉要地,为商船、渔船云集之地。
古时法石港有8个渡头,其中美山境1个、长春境2个、文兴境2个、圣殿境3个。码头扼江海交汇处的咽喉地带,外可扬帆出海,内航沿江进城,距离泉州古城约5公里,是宋元泉州港鼎盛时期泉州古城区与后渚港区水陆转运枢纽、沿江的集群商业码头。
宋元鼎盛时期,与泉州进行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多达100多个,对外贸易主要有东北、东南、西南三个方向的航线,所涉范围包括今天东亚的日本、朝鲜,东南亚的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越南、泰国,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西亚的沙特阿拉伯、阿曼、伊拉克、阿富汗,非洲的埃及、索马里、摩洛哥,甚至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等国家和地区。
位于晋江出海口、古刺桐港之畔的江口码头,既是海船扬帆出海的地方,也是海船落定之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无数商船从这里驶向世界。基于此,宋元以来,江口码头的航海业和造船业非常发达。“当时,泉州是中国沿海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所造海船除通商贸易外,朝廷经略国外所需战船也有部分出自泉州。”苏素云介绍。
泉州所造海船以“载重量大,安全性好,适航性强”而闻名。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廷诏令泉州等地“造船三千艘”,至元十九年(1282年)又敕令泉州诸港“兴造大小船三千艘”。法石作为泉州传统造船基地,也承担部分造船任务,文兴、美山是当时造船的场所。
1982年,在文兴码头以东230米处发现了废弃于江岸边的古船,经考古发掘,揭露出古船后部的4个舱位,并发现竹帆及其绳索等遗物。“经鉴定,这是一艘福船造型的中型远洋货船,与保存于开元寺内的后渚沉船均使用水密隔舱造船技术,是宋元泉州高超造船技术的实证。”苏素云说。
法石港日渐繁荣,石头街上攒动着自文兴、美山等码头上岸而来的各国商旅,法石更是成为阿拉伯商人的集居之地。当时,执掌泉州市舶司的阿拉伯人蒲寿庚沿袭波斯商人常在海岸高处建南楼、以望海舶的传统做法,在法石宝觉山上建天风海涛楼,作为眺望海舶出入泉州湾的瞭望所。其兄蒲寿晟曾隐居法石一带,建造了云麓花园,1978年在其园发现一方“曲水流觞”石刻。如今,法石及其附近村落有金、丁、郭、蒲、卜等姓氏,多为阿拉伯后裔。
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朝廷在江口码头所在地设置法石寨,泉州太守真德秀描述:“法石寨去城一十五里,水面广阔,寨临其上,内足以捍州城,外足以扼海道。”可以看出宋代江口码头直接服务于法石港的航运交通,官府重视泉州的海上防卫以及航运通道的安全与管理。
此外,为祈求商舶往返平安,宋时的郡守将位于控扼晋江入海口“石头山”上的真武庙作为望祭海神圣地,每年两次率军政要员到此举行祭海仪式,祈求真武大帝庇佑。真武庙于是成为泉州海神信仰的重要史迹,见证了泉州港繁荣时期中国沿海独特的海神崇拜与海洋观,体现了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鼓励与推动。
沧桑古渡的时代新韵
今年1月,泉州市发布5条世界遗产研学线路。其中,“丝路交通研学之旅”线路之一,就是“洛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
历经千年风雨洗礼,20世纪90年代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停止使用。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来到泉州考察,曾深入到法石文兴码头,对这里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及其历史价值给予高度评价。
2003年,为配合泉州沿海大通道建设需要,福建省博物馆考古所、丰泽区文化发展中心组成考古队,对文兴码头、美山码头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了近400平方米的面积,发现了宋元时期的青白、酱釉瓷片等出土文物。考古结束后,相关单位对码头构件进行归安,形成一个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美山码头遗址(资料图片)
2004年7月,美山码头和文兴码头被列为泉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文兴码头、美山码头与泉州真武庙及石狮市六胜塔、万寿塔、石湖码头合并称为“泉州港古建筑”,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加强江口码头与真武庙的保护管理与修缮维护工作,2016年,丰泽区成立真武庙与江口码头管理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江口码头与真武庙的日常保护管理、安全巡查、文物主体修缮、修缮资金的申报及档案资料等工作。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江口码头作为系列遗产点之一,如何持续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再次引发各方关注。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丰泽区充分挖掘江口码头、真武庙等世界遗产点的历史内核和文化内涵,利用世遗文化名片,大力推进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苏素云表示。
为提升遗产管理和展示水平,丰泽区将江口码头遗址融入城市景观建设,打造世界遗产展示点,通过展陈布置,全面阐释江口码头深厚的文化价值。
为打好“世遗”这张金字招牌,丰泽区文物保护中心组建志愿讲解服务队,由志愿者为参观真武庙、江口码头的游客进行讲解。“去年,我们共举办5期培训,培训志愿讲解员100多人。目前,江口码头与真武庙两个世遗点有固定讲解员20多名,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述文物故事,传递文化魅力。”丰泽区真武庙工作人员骆兀恒介绍。
为弘扬世遗文化,推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时代光彩,近年来,丰泽区聚力把世界文化遗产同旅游、文化有机结合,持续打响世遗文旅品牌,着眼江口码头、真武庙等世遗点资源,做深做优文旅产品开发。
围绕蟳埔女、南武当(真武庙)、南少林三大文化IP,丰泽区加速做好真武庙园区和石头街遗址古驿道建设,通过古驿道、滨海浪漫线、“爱美蟳埔号”等连接线打造,实现真武庙、古驿道、文兴宫、宋代沉船遗址、马可波罗广场、江口码头、渔人码头、蟳埔民俗文化村、枪城公园等景区景点的互联互通,丰富完善“古海丝”“新海丝”交汇融合的旅游新动线,持续打响文旅IP名片。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