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四雁孵化工程 助推乡村人才振兴 | 优秀“四雁”人才陈延虎:虎哥养鹅记

在临沂客户端讯4月7日天刚亮,在临沭县石门镇界沟村爱青家庭农场的鹅场育雏棚里,“嘎嘎嘎”的鹅叫声此起彼伏,临沂市优秀“四雁”人才、农场主陈延虎和工人们娴熟地拿起一只只巴掌大、软乎乎的鹅苗打疫苗,一天下来接种了2万多羽鹅苗。
“养鹅不是一件容易事,满月前的雏鹅要接种三次疫苗,把身体底子打好。”回想起30年的养鹅历程,陈延虎感慨万千。他南下拜师学艺,引进浙东白鹅品种,不断改进繁殖生产技术,发展4处养殖基地,存栏产蛋种鹅3万多羽、肉鹅4万多羽,带着乡亲共同奏响了养鹅“致富歌”。

陈延虎是临沭县石门镇转林东村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进行小规模养鹅,“那时候就是小打小闹。”1996年,陈延虎正式投身养鹅行业,他在与石门镇接壤的江苏省东海县承包了一片山岭地,一次性购进了2000羽鹅苗,开始尝试大规模养殖,却因缺乏经验、饲料配比不当、极端天气侵袭,造成鹅苗大量死亡,最终仅剩300多羽出栏。
“那时候就是凭着经验养,想着鹅都是吃草的,有草吃就够了……”回忆起初次创业的挫折,陈延虎心痛不已。他决心一定要学好技术,绝不让这种情况再发生。于是,他白天照料鹅群,晚上学习养殖技术,空闲时便到江苏、浙江等地的养殖场学习。
有一次,在浙江打工的村民带回了一批蛋鹅饲养,爱鹅如命的陈延虎软磨硬泡,花大价钱买了近百羽。“不养不知道,一养就发现了门道,浙东白鹅耐粗饲、生长快、产蛋量大、抗病性强。”陈延虎果断跑到浙东白鹅的产地浙江象山“拜师学艺”,结识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鹅司令”,引进了白鹅品种,学习养殖技术,调整养殖模式。他严格把控饲料营养配比,建立定期防疫制度,还摸索出“分阶段饲养法”,将雏鹅、育成鹅、产蛋鹅分区管理。自此,陈延虎的养鹅事业步入正轨。

“养鹅要尊重鹅的天性,提供给它们适宜的生长环境。比如说小鹅对温度比较敏感,特别是出生后的前几周,育雏室的温度和湿度都要根据小鹅的发育情况进行调整,以帮助它们维持体温、增强抵抗力并促进生长。”提起养鹅,陈延虎滔滔不绝。为了给小鹅提供舒适的饲养环境,他在界沟村建立了养殖基地,打造了育雏室,并根据小鹅的习性找厂家定制了先进的育雏设备,从温度到湿度,从喂养到粪污处理,全都实现了自动化。
2019年,在临沂市“四雁工程”的感召下和农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陈延虎在家乡石门镇转林东村和界沟村分别建立了养殖基地,并主动为想进行养殖的村民提供技术指导,无偿分享疫病防控、科学饲喂等经验。“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在陈延虎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蛋鹅、肉鹅养殖,这个曾经小众的养殖产业,成为当地村民致富新选择。
鹅,鹅,鹅,产业富民向天歌。多年的坚持的探索,终于成就了陈延虎的“养鹅达人梦”。在临沭这片热土上,陈延虎与他的“鹅队友”们,正以昂扬之姿,谱写着一曲嘹亮的富民振兴之歌。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汤婷 通讯员 龚宜超
编辑:江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