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秦川 水从哪里来?

3月19日,陕西水利博物馆讲解员介绍李仪祉的治水理念。 记者 李羽佳摄
陕西缺水。统计数据显示:陕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全国的1.48%,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水平的一半。
八百里秦川,水从哪里来?
调水——历史上,郑国自泾河引水东流,李仪祉用现代科学技术兴建泾惠渠;节水——多年来,陕西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护水之源,尽水之用。
3月22日,记者走访陕西水利博物馆、西安自来水1952展馆等,探寻陕西水利发展中的动人故事。
千年古渠润泽长
在泾阳县,一座白色的人物雕像高高矗立。雕像中的人着先秦装束,面部棱角分明,脚踩巨石,左手捧着一册书简,侧首眺望着远方。这个人是郑国。
战国晚期,日渐强盛的秦国,让紧邻的韩国感到危如累卵。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以为秦凿泾引水为由,施“疲秦”之计,阻止秦国东伐。在灌溉渠还未“水到渠成”时,秦国识破了韩国的阴谋。然而,雄才大略、极富远见的秦王嬴政并未叫停这一水利工程,而是将计就计,不仅让工程继续,还将其命名为“郑国渠”。
陕西水利博物馆讲解员曹哲说:“郑国巧妙利用了北仲山南麓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引泾河水注入洛河,采用‘横绝’技术,截断清河、浊河、冶峪河,补充郑国渠水源,最大化扩大了灌溉面积,开创了引泾灌溉的先河。泾河水裹挟着大量有机质,流经关中平原的盐碱地,起到了改良土壤、灌水肥田的作用。”
郑国渠规模宏大,前后历时10年才完工。郑国渠的建成,让关中盐碱之地变为肥美良田。如今,郑国渠成了旅游风景区,不仅吸引省内外游客,还吸纳数百名当地村民就业,打开更多致富渠道。
泾惠渠水灌溉忙
渠水润千秋。在郑国渠修成后的2000多年里,人们在这里完善水利设施。与郑国渠一脉相承的历代引泾灌溉工程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
在位于泾阳县王桥镇的陕西水利博物馆,56棵柏树青葱茂密,围绕在近现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的墓周。
李仪祉把多年在欧洲学到的水利知识用于家乡陕西,兴修水利系统、引进并使用西方水利技术、办学培养水利人才、编撰学科教材……他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倡导修建可以灌溉360万亩田地的“关中八惠”。
1922年,时任省水利局局长的李仪祉带领技术人员深入泾河河谷,进行实地勘测。1932年,“关中八惠”之一的泾惠渠首先建成通水,59万亩良田得到灌溉。这是我国第一个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兴建的大型灌溉工程,也是郑国渠的第六代工程。
泾惠渠建成通水90多年来,历经多次改扩建和挖潜配套,发挥着巨大的灌溉、生态和防洪效益。“灌区粮食亩产由泾惠渠建成初期的200公斤左右提高到现在的1000公斤左右,是我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省泾惠渠灌溉中心工作人员陈景云说。
泾惠渠建成后,李仪祉非常重视工程管理,起草并制定了泾惠渠管理制度。“李仪祉先生提出的上下游均衡用水、专管和群管相结合等治水思想,现在还适用。现行的一些管理制度和用水办法,也是在当时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如今,摄像头观测水位、闸门自动控制等新技术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泾惠渠的管理效率。”陈景云说。
自来水通心里甜
“引乾济石调水工程是陕西省第一个南水北调工程,在其之后还有引湑济黑、引汉济渭等水利工程。这些重要的水利建设项目,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也发挥了水资源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3月22日,在2025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节水宣传活动上,西安自来水1952展馆的工作人员向市民介绍。
水是生存之本、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吃水,自古便为民生之要。在西安,地下水“西甜东苦”的独特性,使这项民生大事更显艰难。
西安自来水1952展馆馆长赵刚介绍了西安自来水厂的前世今生——民国时期,西安曾谋划自来水工程,后因“时局不稳、物价飞涨、招股计划成为泡影”而搁浅。1949年,西安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自来水工程,光追讨工程款就花费了大量精力。几经波折,20世纪50年代后,西安人民自己的自来水厂终于破土动工,市民纷纷义务投身建设之中。1952年秋,西安市西门里甜水井旁,百姓排起长龙般的队伍、挑着水桶来打水。自来水的价格,仅为民国时期一担水的六分之一。
赵刚说:“我们在自来水厂原址上建立这个展馆,就是想还原这段历史,告诉市民自来水不是自然就有的,是在党和政府支持下,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创造出来的!”
从郑国渠的“横绝天下”到自来水的普惠万家,从李仪祉的均衡用水理念到人民的共建壮举,关中大地上的每一滴水,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蕴含着“以民为本”的理念,更见证着老秦人的千年智慧。(记者 李羽佳 龙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