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盐,不只是制造: 看“一粒盐”转型“七十二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7:20:00    

“百味之首,化工之母”,说的是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盐。说熟悉,是因为生活中它必不可少;说陌生,是因为在新兴领域它正发生着产业裂变。苏盐集团有近6000名从业者,是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盐化生产企业,2024年实现利润9.62亿元,同比增长22.16%,利润增速居省属企业前列;年度专利授权、受理数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江苏省盐穴能源储备创新联合体”实现省级创新联合体“0”到“1”的突破,省属企业唯一。4月初,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参加江苏省国资委组织的央地媒体“苏盐行”,走访十多个基层点,探寻传统制造企业新蝶变,为全省勇挑大梁贡献苏盐力量的故事。

1天产盐量,够全省吃1月

说起盐,我们会想到炒菜调味。其实,在护肤领域,它也有一席之地。薰衣草精油沐浴盐乳、益生菌漱口水、香薰音乐盐灯礼盒……据了解,近三年苏盐开发了食盐及盐生活品27项。在展厅,一款玫红色花朵造型的工艺品也吸引参观者驻足。原来,这是采自地下2000多米的盐芯制成。

采自地下2000多米的盐芯

江苏是盐资源、产盐及用盐大省。苏盐集团肩负着全省及周边省市数亿人食盐安全供应职责。在储有5300吨食盐的苏盐井神一分公司1号库,该公司储运车间副主任郭美介绍,类似的储备库全省有38个。为保证质量,储备库的盐每3个月轮换一次,15天内补齐。“包装上印有生产日期等信息,质量可追溯。”他自豪地说,苏盐集团1天产的盐,够全省人吃1个月!而且产品合格率100%、小包装食盐优品率100%。

储备库内的食盐,外包装信息可追溯

苏盐集团还在积极“出海”。在码头,苏盐供应链公司运输管理部部长李顺喜指着一袋袋正装船的盐说,这都是运往韩国的。据了解,苏盐集团全年盐化产品出口已超5000万美元。

机器人巡检,人均产盐增1285吨

致力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苏盐集团,正在重塑数实融合的“数智苏盐”生态系统。

在1号库,一台勤勤恳恳的扫地机器人正在作业。它的个头比家用扫地机器人大,“身高”1米多,“后脑勺”有显示屏,遇到人会自动提示注意安全。显示屏上有“电量”“污水箱”“净水箱”的最新进度;“当前任务”“规划路线”“已走路线”一目了然。

正在作业的扫地机器人

苏盐井神一分公司盐钙车间获评“智能制造车间”。该公司党委委员、副经理刘洪涛介绍,机器人巡检获得软件著作权,通过激光遥感和红外测量等功能,能高效替代人工巡检。“原来工作量非常大,机器人巡检后优化用工55人,提高了全员劳动生产率,近三年人均产盐量增加了1285吨。”

苏盐井神二分公司被江苏省工信厅评为食用盐生产智能工厂。该公司高中端食盐分装车间副主任宗辉面对数字化显示大屏介绍,“传统的仓库管理效率不太高。通过数字化管理,很容易知道配件在哪里,第一时间找到,还可以科学指导计划。”该公司还在实施AMR机器人搬运内包材示范项目,率先实现食盐分装行业机器人应用。

食盐生产智能化系统平台

苏盐集团正用“独门绝技”“硬核科技”由低成本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科技创新与数智化建设从“立柱架梁”迈向“积厚成势”。近三年苏盐集团共实现专利授权141件。苏盐集团将2024年定为数字化转型元年。2项成果分别入选中国轻工业数字化转型“领跑者”案例和“揭榜挂帅”方案,1个项目入选工信部2024年“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1家企业跻身国家级5G工厂。

盐穴可储能,打造百亿储气库

在“爱父如盐”的童话中,国王要测试三个女儿有多爱自己。最小的公主说爱父亲就像盐。这起初令国王生气,但最终他明白了女儿的爱和盐的意义。

“一粒盐”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必不可少。同样的,盐穴貌似废弃无用,其实蕴藏着巨大财富和可能性。过去,盐开采完毕,盐穴就成了废弃物;如今,可利用盐穴促进清洁能源生产,构建“盐+储能”产业发展新格局。“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盐穴综合利用”被写进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淮盐出,天下咸”。以淮安为中心的15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地下矿盐储量达2500亿吨,盐穴资源非常丰富。位于淮安的张兴储气库被列入省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65.1亿元,到2036年远景规划总容量达100亿方。

江苏国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健介绍,盐穴储气是利用盐矿资源水溶开采后形成的地下盐穴空间储存天然气,具有吞吐量大、注采灵活等优势。

连通井模型演示,上方空处可储气

他用动画形式生动展示了“注气排卤”和“注卤采气”的工艺流程。通常在5-10月注气储存,11月到次年3月采气供应,平衡冬夏用气峰谷差。

记者探访张兴储气库

张健介绍,张兴储气库应用自主研发的连通井创新技术,成为行业内的技术革新典范。2025年确保库存气量达到3亿方,采气量达到2亿方。可保障江苏省内用气需求,为长三角和周边省份提供储气调峰服务,并有利于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燕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