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AI时代,还要读书吗?

编者按:在信息传播不断提速,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生活的今天,阅读的意义或许正在被重新定义。当算法可以即时生成答案,当知识获取变得触手可及,我们为何还要坚持读书?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们邀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与大家分享阅读与人生的本真价值。
作者:蒙曼
又是一年读书日。置身信息洪流奔涌的当下,我想与大家聊聊读书,这件“古老”却又永不褪色的故事。
读书,是培养审美的过程
我生长在河北的一座小县城。小时候,我的世界是狭小的,没有游乐场,没有游戏机,更没有那些光怪陆离的电子产品,童年时最珍贵的玩具,是父亲用碎玻璃给我做的万花筒。我们那一代人的娱乐生活非常有限,而读书,便成了我最喜爱的消遣方式。
叶君健先生翻译的《安徒生童话》是我儿时的最爱。“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同时它又是那么深,深得任何铁锚都达不到底……”彼时,大海、矢车菊于我而言,只是想象中的模样,可文字勾勒出的绮梦,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了天地广阔、万物奇幻。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年幼时的我,尚不能领悟诗中深宫宫女那无尽的缠绵悱恻。然而,只因它韵律婉转动人,我便将这些文字铭记于心。后来等我长大了,不知从哪天开始,恍然意识到自己竟读懂了这首诗,诗中人仿佛就在我眼前,讲述着自己的悲欢。
读书,让我的世界亮了起来。有时我会想,人天生就喜欢花吗?未必吧。审美的养成是一个过程,美是需要熏陶的,表达美也需要熏陶。读书,让我看到了美的彼岸。每多读一本书,层次就会高明一些,精神就会超拔一些,生活就会饱满一些。在书中,我渐渐远离了日常的烦扰与琐碎,因为我的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那里有一种让我内心安静的幸福感。
读书,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是它,将远方的山川湖海、人间烟火绘入我心,让我在柴米油盐的平淡中,触摸着世界的广阔与温柔。
读书,不分“有用”“无用”
读书的最大意义,是塑造更好的自己。或许有人说,历练人生有很多方式,在生活中练,跟周围人学,鲜活又直接。是的,这都是很好的成长方式。但我想说的是,没有任何一个方法能比读书更高效、更深刻,那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是来自灵魂深处的蜕变和成长。
读书,的确“有用”。一句“读书改变命运”激励了多少学子。这不是功利,是一种生命的觉醒。如果不是读书,我不会从一个小县城走到北京,成为大学教授,见更广阔的天地,做自己热爱的事业。其实,我小时候也没想过那么远,都是在读书中一步步成长,一点点清晰的。读过的每一本书,都算数。它们拓宽了我的人生边界,让我在纷繁的世界中,多了一份选择的底气、坚守的从容。
很多学生问我,是该多读有用之书还是无用之书呢?我的回答是:都有用。读有用之书,让我们“进步”;读无用之书,让我们“丰富”。
读书不分高低贵贱,每一种阅读都值得尊重。无论是为陶冶性情而读《论语》《红楼梦》,还是为职业发展研读专业书籍,都是在帮你走过人生的一程又一程,一次次塑造出更好的你。很多人因为追求所谓的“高雅阅读”而背上包袱,把阅读当成炫耀的谈资,这样的功利心要不得,它会让人失去读书的纯粹。读书最动人的力量,恰恰在于它的包容性,它是可以滋养灵魂的,这份朴素的追求,是对生命最大的敬意。
读书,是要吃些苦头的
有人说,现在手机上碎片化阅读很方便,每天都能看到很多新的观点和知识,再费劲去啃大部头的书似乎没必要了。
我觉得不然,在人生的早期阶段,读书还是要吃点苦头的。这个苦指的是要有一些深阅读,读经典。它会帮你搭一个架子,也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思维和认知的基础。有了自己的框架再进行碎片化阅读,就没有问题了,因为之后的所有阅读都可以纳入你的知识体系中。当你读过《红楼梦》里“满纸荒唐言”的辛酸,走过《论语》中“仁者爱人”的襟怀,再看到一则新闻、一段历史,自会有所判断。因为你建起了一座灯塔,有了它的指引,零散信息便能找到归途。
也有人说,未来人工智能可以替代我们做很多事,“苦读”还有意义吗?
我们要拥抱技术,但不能让技术替代成长。人类需要滋养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机器确实能做很多事,但它永远无法代替我们的悲、欢、爱、恨。当看到春花秋月时,人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比如,前几天北京大风,我心中涌出的是“飞红万点愁如海”的慨叹,而不是去搜索“如何描写悲伤”。在这个AI能写诗的时代,我们应该更珍惜读书时的“笨拙”,这是尊重自己生而为人的精神本能。
读书是场追寻内心的修行,能生长出深沉而澎湃的力量。让我们在热闹的时候静得下来,在孤独的时候走得过去。
读书不是为了成为“别人”,而是为了明白“我是谁”。愿我们都能与书为伴,与己相安。读喜欢的书,读需要的书,读艰深的书。每一本认真读过的书,都会在某个时刻,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出品:钱彤
策划:齐慧杰
统筹:宋君毅、李瑜
记者:魏梦佳、卿珊、周杉
视频:马晓冬
参与报道:马骁驹、郎湉、李欣荣(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