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瓷”知名商标被判惩罚性赔偿!江西法院3年审理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881件 审判质效位居全国前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6:29:00    

  4月25日,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举行知识产权宣传周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了近年来全省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情况,并发布2024年全省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例。据悉,全省基本形成以省法院知识产权审判部门为引领,南昌、景德镇知识产权法庭为示范,9家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部门为中坚,12个集中管辖基层人民法院为支撑的专业化审判体系。

  近年来,全省法院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和最高人民法院决策部署,积极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制机制,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以司法之力助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

  侵犯知名企业商标权

  被判惩罚性赔偿

  华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在相关行业具有极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该公司系“华为”“HUAWEI”等商标专有权人,“华为”“HUAWEI”等商标在多个商品类别上被认定为驰名商标。

  绍某百货店、帅某百货店在拼多多店铺售卖耳机,擅自在商品名称、宣传图片、文字中大量使用“华为”“Huawei”“HuaWei”“原装”“官方正品”等标志。华某公司主张二倍惩罚性赔偿,请求判令两家百货店及经营者朱某某停止侵权,共同赔偿经济损失、合理开支共计55万元。

  鹰潭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为,“华为”“HUAWEI”商标在国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绍某百货店、帅某百货店在耳机商品名称、宣传图片上突出使用“华为”“Huawei”“HuaWei”等标识,与华某公司的商标系同一商品类别上的相同或者近似商标,易使公众产生混淆或误认,侵犯了华某公司的商标权。法院依法适用一倍的惩罚性赔偿,判决绍某百货店、帅某百货店分别赔偿12万余元、20万余元。

  省法院严格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定期发布知识产权典型案例,明确惩罚性赔偿适用标准,加大适用力度。据统计,近三年来,全省法院共在114起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

  同时,全省法院进一步落实省“公检法”三家单位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刑事司法协作配合工作的意见》,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加大对假冒伪劣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

  从对簿公堂到合作共赢

  为了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全省法院全力构建“法院+人民调解、律师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的多元化解新格局。

  南某公司是“南安”及“南安板鸭”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人,经过长期使用和大力宣传,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广受消费者喜爱。2023年3月,炉某餐饮公司、炉某酒店公司在其公众号及网络平台中销售使用“南安板鸭”标识的礼盒商品。南某公司认为,该行为侵犯了注册商标专用权,遂诉至法院,要求炉某餐饮公司、炉某酒店公司停止侵权、赔偿损失、消除影响。

  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经过长期持续使用和大力宣传,“南安”“南安板鸭”等注册商标已经与南某公司生产的板鸭产品产生了稳定联系,作为同行业企业在使用“南安”标识时应当受到严格限制。

  鉴于双方当事人系当地知名企业,法院主动作为,以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为目的,一方面向南某公司强调合作共赢、包容进取,另一方面向炉某餐饮公司、炉某酒店公司释明商标规范使用范围及诉讼风险,经多次磋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该案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知识产权合作共赢的典型案例。省法院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开展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工作指南(试行)》,景德镇、赣州、南昌法院分别设立知识产权律师调解中心、“泛家居”多元解纷中心及“建玲工作室”,构建知识产权多元解纷新格局。2024年,全省法院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调解、撤诉率达72.6%。

  加强审判专业化建设

  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张春红介绍,近年来,景德镇法院探索构建陶瓷知识产权“一体二纵三横”立体式保护体系,聘请46名技术咨询专家和18名陶瓷技术调查官,建立全国首个陶瓷技术调查官制度。

  作为江西省会,南昌致力于打造全省创新高地,大力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于2018年7月成立全省首家知识产权法庭,其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审判质效持续向好。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也带来了新的矛盾纠纷,这对法院的审判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据了解,全省法院不断完善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共聘任55名技术调查官、46名技术咨询专家。截至目前,技术调查官已在案件审理中出具157份意见,为查明技术事实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省法院着力加强审判专业化建设,充分发挥南昌、景德镇集中管辖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优势,通过建设全省技术调查官队伍、专题调研、现场勘查等方式,了解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情况,按照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型生产关系形成的原则,依法妥善审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长短视频平台侵权、药品批号转让、侵害商业秘密等案件。近三年来,江西法院累计审理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881件,审判质效位居全国前列。

  高质效司法

  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前,我省正全力推进“1269”行动计划,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加强对新质生产力领域的高效保护,助力江西现代化产业创新发展,全省法院主动对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产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需求,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实施。

  省法院专门组织召开新质生产力司法保护研讨会,深入研讨新业态、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难题。同时,指导各地法院因地制宜,精准对接本地特色产业需求,积极探索创新保护模式。

  景德镇法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陶瓷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陶瓷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为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有力司法服务与保障的意见》,推出跨部门知识产权信用监管“红黑名单”制度,全面加强对陶瓷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宜春法院围绕中医药产业发展,与樟树市政府签订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举办“赣知”司法保护论坛,积极开展巡回审判,主动服务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

  “保护知识产权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仅靠法院之力是远远不够的。”省法院民三庭庭长卢启哲说,全省法院坚持系统思维,深度融入全省“1+3+N”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衔接,建立商业秘密保护协作机制,加强科技创新成果、创新主体的司法保护,打击遏制侵权行为。此外,全省法院不断延伸司法职能,服务社会治理。

  据了解,全省法院将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严格公正司法,狠抓提质增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文/新法治报·赣法云 记者王白如 漫画/吴昊)

  编辑:何 山

  校对:王小明

  复审:全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