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 他们看好昆明
“乡愁是什么,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近年来,越来越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从求学的地方、曾经打拼事业的城市回到家乡云南,选择在昆明创业。从田间地头到实验室、直播间,都有他们的身影。乡愁是割不断的血脉,也可以是星辰大海。“昆明有全国最大的鲜花交易市场”“新材料领域在未来有很好的发展势头”……昆明的政策、资源、人才、技术、市场,让年轻的创业者看好,能够在这里成就一番事业。
辞去上市公司高管 回昆搞研发

杜卫琼带领公司加速突破新材料产业技术难题。记者张怡摄
从北京到昆明、从上市公司高管到企业创始人、从IT领域跨界新材料……创业近3年,云南安权霄防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权霄防”)创始人杜卫琼带领公司加速突破新材料产业技术难题,通过合作伙伴拓展了北京、云南、四川等7个省(市)50多个市场,推动安权霄防成为新材料领域的新星企业。
“在40岁时选择创业,我没有预想后果,也没有给自己留退路。”杜卫琼说。
一开始,来自云南宣威的杜卫琼选择北漂,进入北京中关村一家公司从事IT工作。2008年,在管理岗位上的杜卫琼获得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喜欢挑战的她来到北京东方雨虹防水集团,进入没有接触过的建筑领域,一待就是10多年。其间,杜卫琼一边巩固专业知识,一边分析未来市场变化,并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一次机缘巧合之下,经朋友介绍,杜卫琼认识了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冯晶教授和他的团队,了解了冯晶教授团队开展的研究后,她认为新材料在未来有很好的发展,更坚定了创业的想法。
2021年,杜卫琼开始研究创业的可行性。2022年,她创办了安权霄防,与冯晶教授团队合作,专注于先进防护涂层材料解决方案及其相关产品研发和创新应用。冯晶教授团队负责技术研发,杜卫琼负责市场和企业经营管理。
尽管有多年上市公司市场管理工作经验,但企业创立时面临的几大问题还是难住了她。一是资金短缺。为此,她带领团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凭借过硬的技术和精彩展示,获得“创客中国”云南赛区一等奖、全国科学实验展演云南推荐活动一等奖等,逐渐吸引了投资机构的关注,提升了业内知名度。二是人才缺乏。为此,公司采取“柔性引才”策略,与昆明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全国招募研发精英,聘请了近20名专家顾问,为公司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此外,杜卫琼将上市公司管理制度引入企业,从规范管理制度、优化业务流程等细节入手,营造高效的工作氛围。面对新材料行业“会销售的人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人不会销售”的死循环,她带领销售团队谈订单,为企业打开市场奠定了基础。
创立不到3年,安权霄防已经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依托冯晶教授团队,安权霄防开发了“安权”系列特种陶瓷材料、“霄防”系列耐高温智慧消防装备、“安民”系列钽陶新材料,为相关领域高精尖设备研制提供了先进、可靠的关键防护材料;为应急消防单位提供了全球领先的耐高温消防无人机、耐高温机器人等智慧消防装备;为化工、海洋工程、新能源装备、工业建筑等提供优质、高效的防火、防腐、耐辐照等先进防护材料。
“新材料将是我涉及的最后一个领域,也是我做得最好的一个领域。”在杜卫琼看来,正是没有退路才能一路前进。如今,安权霄防近50名员工中,科研人员占比达40%,硕士以上学历者均具备一线城市研发背景。随着团队的强大,今年安权霄防力争营收破亿元。(昆明日报 记者张怡 实习生高瑞临)
“90后”夫妻 让昆明押花走向全国

哈瑞娟做优做精押花产业。 受访者供图
选花、择花、压制、干燥……近日,在昆明市官渡区柒柒押花工作室里,“90后”夫妻刘根和妻子哈瑞娟忙着做押花,一套流程下来,鲜艳的花朵成了一个个标本,被赋予更多可能性,可以DIY,也可以做装饰画。
回望几年来的创业之路,小两口感慨万千。
2014年7月,刘根从四川一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后,经亲戚介绍,进入昆明一家装公司做销售员,并认识了在公司做设计的哈瑞娟。两人在这里相恋、结婚、生子,刘根也从一名销售员成长为项目主管,工作越来越忙。
“孩子出生后,老公工作忙,只有我自己照看。我想在照顾孩子的同时能兼顾自己的事业,就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2021年,打定主意的哈瑞娟得到刘根的支持,便和妹妹回到家乡玉溪澄江,开始学习制作押花。
“我们考察发现,昆明有全国最大的鲜花交易市场,但没有做押花的,我们就选择了这个赛道,并向有经验的亲戚学习。”哈瑞娟介绍,起步的时候特别难,她们没有技术,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只能自学,慢慢摸索,经过上百次试验,最终创新运用干燥板押花。“创业第一年投资了10余万元,主要是买花、制作材料,押坏的花很多,几乎没挣钱。”
“经过反复试验、押花坏了一批又一批,也想过放弃,但是看到手里的订单,又坚持下来,不想辜负客户的信任。”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哈瑞娟和刘根的工作室变得越来越好。2022年,两人将工作室搬到昆明,规模越做越大,吸引周边不少“宝妈”就业增收。“现在我们每天有10余名兼职押花的工作人员,押花量也从原来的年产100万枝提高到600万枝左右,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主要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刘根说。
“昆明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和花叶,现在我们客源、技术都基本稳定,上半年集中做鲜花押花,如樱花、桃花等,下半年主要做蕨叶押花,这样能保证一年都有订单。”刘根介绍,目前工作室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押花工艺,其中他们自主研发的干燥板押花工艺大大提升了押花效率,降低了花卉损耗。
现在,柒柒押花工作室不仅有押花,还衍生制作了押花包、干花装饰画、DIY押花等产品,并开设店铺零售相关产品。“今后我们将不断优化押花工艺,形成更完善、标准的流程作用,做优做精押花产业。同时,我们也将围绕装饰画、低胶材料包等产品继续开发更多衍生产品,扩大客源。”哈瑞娟说。(昆明日报 记者杨敏 马海龙)
音乐生跨界种地 带着乡亲致富

彭泽超(左)打算整合家乡资源,打造树莓特色村庄。资料图
春日暖阳下,七甸街道马郎社区的青松岭树莓基地一派繁忙景象。香气浓郁、饱满圆润的红树莓、黑树莓及黄树莓长势喜人。上午9点多,游客便络绎不绝地涌入基地,提着篮子采摘果实。11点,基地门口已停满车辆,热闹非凡。这片“甜蜜事业”的主人是“95后”小伙彭泽超。这名曾经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如今成为带领乡亲致富的“树莓专家”。
彭泽超的创业灵感源于一次广西之旅。在当地果园里,他品尝到一种名为“黑锁梅”的树莓,其个头大,又甜又香的口感让他难以忘怀,也让他想起家乡路边酸涩、个头小的野果“黑泡”。阳宗海风景区有丰富的水果产业,每到采摘季就人头攒动,彭泽超敏锐地察觉到广西树莓在这片土地上的发展潜力:家乡年复一年种植常规水果,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种植这种小众又美味的水果或许能成为发展水果产业的一条新赛道。于是,他决定把广西的树莓引进家乡。2022年,彭泽超带着妻子回到阳宗海风景区开启创业之路。
跨界成为彭泽超面临的首个难题。“我是学音乐的,对农业一窍不通,比如土地怎么规划、树苗怎么种、水怎么浇,这些简单的问题都得从头学。”他不服输,主动向有经验的果农、工人请教,亲自尝试不同种植管理模式,记录结果,总结经验教训。起初,基地规模小,仅二三十亩,果树稀疏、品种单一。他坚持每日早早到基地,浇水、施肥、修剪枝叶,精心照料每一株果树。在他的悉心呵护下,果树长得越来越好,树莓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品质一年比一年好。
经过几年努力,彭泽超除了将自家的树莓种植面积拓展到140亩,还带动周边农户种植100多亩。2022年至今,基地内树莓品种增至18个。“我们每年至少更新两三个品种,在全国乃至国外寻找优质品种,红泡、黄树莓等深受游客喜爱。”彭泽超说,除了树莓,他还引入白玉桑葚等特色水果丰富基地品类。
彭泽超的基地经营得有声有色,销售渠道也多种多样。游客采摘是重要营收来源,高峰期每年接待近4万人。为优化游客体验,基地增设多项休闲娱乐设施:在萌宠园里,小动物与孩子们欢乐互动;在围炉煮茶区,游客能品尝树莓叶制作的茶和独特的树莓醋;在窑烤区,游客可DIY树莓酱面包。基地也是热门团建地,烧烤、录音棚等设施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电商渠道也是彭泽超的重要销售方式。在直播过程中,他向网友介绍树莓的品种、口感和营养价值,带网友“云参观”基地,展示种植、采摘全过程,让大家吃得放心。“去年仅一个月快递费就达7万余元,直播带货效果显著,日销售额最高达四五万元。”彭泽超说。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量,彭泽超带动周边60多户村民种植树莓,向村民传授种植经验、提供技术指导,利用电商渠道和客户资源为村民拓宽销路。同时,他还创造大量就业机会,采摘季基地用工人数逐年上升,常用工达50余人,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既能增收又能顾家。
未来,彭泽超打算整合家乡资源,打造树莓特色村庄。目前,他正积极与村民沟通合作,希望能扩大种植规模,吸引更多村民参与进来。“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成千上万户村民增收致富,让树莓产业成为阳宗海风景区乡村发展的好帮手,在这片土地上结出更多‘莓’好果实。”彭泽超满怀憧憬地说。(昆明日报 记者王琳)
抓住互联网商机 把爱好变事业

蒋龙为客户测试直播情况。受访者供图
在昆明蓬勃发展的创业浪潮中,一名“95后”创业者在互联网直播视觉服务领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创业故事。他就是昆明市盘龙区亮视相机经营部(量子视觉)主理人蒋龙。
“我从小在昆明长大,大学时期学的是射击项目,因为热爱摄影,19岁进入摄影行业,开始与视觉艺术打交道。”谈及创业契机,蒋龙表示,当时在昆明乃至云南,直播间搭建这一细分领域尚属空白。“大家都在做直播,但很少有人关注视觉呈现这个关键环节。所以我就想做云南影视直播间搭建的开拓者,敢为人先。”
2021年,26岁的蒋龙做出决定——创立公司专注直播间搭建工作,为商家和个体户打造专业的影视级直播解决方案。
“刚创业的时候,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也不知道去哪里找客户,不敢招人、更不敢租铺面,怕失败。”蒋龙坦言,创业初期,他面临着诸多困难。“我一个人跑市场、找客户、做交付,坚持了一年。随着业务逐渐增多,我开始找兼职帮忙,直到去年我才开始正式招募员工组建自己的团队,公司的业务也逐渐走上了正轨。”蒋龙介绍,目前他的团队规模为6人,服务的客户已覆盖全省多个州(市),部分业务拓展到省外。
在品牌建设上,量子视觉已在小红书和抖音等平台崭露头角。“小红书主要发图文案例,抖音则以视频展示为主,全方位为客户呈现专业的技术。”谈及未来规划,蒋龙的思路清晰而大胆,“我们计划打造直播矩阵账号,针对不同行业做垂直服务。比如鲜花、服装、探店,每个领域都有专属账号。”
当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蒋龙总会想起父亲的叮嘱:“我们家是普通人家,父母可以支持你创业,但你只有一次机会。你成功了,把本金还给我;你失败了,就踏踏实实去上班。”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蒋龙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一步步在创业路上咬牙前行,并取得今天的成就。
从孤身一人的创业者,到带领团队的领路人;从探索未知的“拓荒者”,到规划未来的“梦想家”,蒋龙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创业精神。如今,蒋龙仍在直播领域持续深耕,希望探索出更多新的形式和内容,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同时为直播行业添砖加瓦。
“我想探索全新的直播形式,像异地直播、户外航拍直播,甚至汽车多机位+航拍直播等,这些没人做过的事情,我都想去试试。我相信,凭借我们的技术和创意,一定能填补相关领域的市场空白。”蒋龙希望,未来能打造更多优秀的直播间搭建案例,在让客户满意的同时,引领新的行业风向。(昆明日报 记者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