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回秒办,深圳你也太懂市民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08:55:00    

“老板,再来十串牛肉,加辣!”一回到位于河背村的家,邱光满脑子里都是这些声音。他家楼下有家颇受欢迎的烧烤店,天气渐暖,老板在门外也支了几桌。夜深时,楼下比白天还要热闹,早九晚五的邱光只能躺在床上担忧第二天的精神状态。抱着试试的心态,他在“i深圳”App上留了个言,没想到安静的夜第二天就回来了。

罗湖区政务服务中心不断推动政务服务“加速”“升温”。 通讯员 邱婕 摄

这是深圳智慧民生服务的一处剪影:从政务大厅里秒回政策的AI客服,到“i深圳”App上足不出户可办理8000余项服务,再到支撑全市政务高效运转的“数字高速公路”,这座城市的基层治理正以“秒级响应”重塑民生服务逻辑。

十年前VS十年后

民生服务玩成了科幻片

十年前,当深圳市民发现路上的井盖有裂缝了,解决的流程是怎样的?

“首先,市民需要登录深圳市12345系统或者区城区治理平台进行投诉,然后会有工作人员对事件进行二次录入,并人工判断该分拨给哪个科室,科室又会根据分管片区进行下面的再次分拨;事情处理完了之后,反馈结果还需要再反向走一遍上述流程,直至通知该爆料人事情已经解决。”作为“民意速办”系统的承建方之一,国泰新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总经理潘宇龙告诉深晚记者。

“民意速办”系统上线之后,全面汇聚深圳市12345热线、市民生诉求平台、深平安等几十个民生诉求类渠道,以及深圳市综合网格、数字化城管、区城区治理平台等城市管理类渠道。以邱光的诉求为例,他的留言当天晚上即被“民意速办”系统的RPA机器人抓取,通过智能分拨系统,投诉被第一时间发往相关街道办,然后精准定位到现场负责人,收到消息后,工作人员到现场解决问题并反馈处理结果,一个诉求工单的闭环在24小时内得以完成。

借助“民意速办”系统,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在深圳已然成势。

数字高速公路

让民生服务更丝滑

走进罗湖区政务服务中心,全息数字人“深小i”以微笑致意。“请问开办餐厅需要哪些材料?”深晚记者对着智能导办机器人提问,话音刚落,机器人屏幕便弹出材料清单和“AI填表助手”入口。一位阿姨在数字人客服前连问三个医保问题,AI不仅秒回政策细节,还主动推送附近社康预约链接。

隔壁窗口,在DeepSeek的加持之下,工作人员正通过“AI+智能校验”审核材料,屏幕上的红色提示框实时标出遗漏项,并弹出电子印章补盖入口,审核时长大大压缩。

事实上,作为一个深圳市民,大部分业务办理都可以做到足不出户:通过“深圳疾控”微信公众号,直接打印入学证明;在“i深圳”App预约公园停车;进入“粤省事”小程序,在线提取住房公积金......

而这些数据的高效、便捷流通,离不开一条宽广的“数字高速公路”:深圳政务外网。“城市里的一项项便民服务相当于一辆辆小汽车,他们就行驶在我们政务外网的路面之上,市民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车,我们负责让他快速、安全地抵达。” 深圳市大数据资源管理中心网管部部长唐建懿告诉深晚记者。

“对于未来的市民服务,我们有一些初步的构想,比如将政府层面可调用的算力集中起来,形成一张新的网络,这张网络有更高的带宽和更低的时延,特别是借助于大模型的加持,在不久的将来,系统或许就会主动思考帮市民办事了。”唐建懿透露道。

想象一下,早上起床,身上的可穿戴智能设备检测到身体的某项异常信息,在收到提示之后,你点击确认选项。智能设备立马接入深圳政务外网系统,系统根据你的位置、历史就诊记录以及周边的医院情况,自动为你挂号和进行医保结算。在按照系统提示一步步完成就诊之后,你和医生同时在线上收到了检查报告,医生的相关建议第一时间传递到了你的设备之上。

“这很有可能。”唐建懿期待地说。

深圳晚报记者 王新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