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注重“五个聚焦” 构建“一站式”社区育人生态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1:39:00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聚焦党建领航、成长需求、润育无声、学生自治、AI赋能等领域,统筹推进教育培养模式、管理服务体制、协同育人体系、支撑保障机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新阵地,构建“一站式”社区育人新格局。学校先后获批首批广西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A类单位、首批广西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创新基地。

聚焦党建领航

推进“浸润式”组织育人

党委全面统筹领导。学校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学工、研工、组织、宣传、团委等10余个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单位,集中研究解决“一站式”学生社区机制改革、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等关键问题,累计落实2000余万元用于“一站式”社区建设。将“一站式”社区建设列入“一把手”工程,校党委书记定期主持召开项目建设汇报会、推进会。每周在校官网公布校院两级“一站式”学生社区活动安排,并将活动情况纳入学院学生工作绩效考核。

党建重心持续下移。学校成立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任委员会主任,下设学生社区党工委,组建思想引领、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6个功能型党支部。在学生社区建成10间党团活动室,配套出台《关于二级学院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试点建设实施意见》;推进党团支部进驻社区,让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向学生社区延展,累计开展校院两级主题党课、“书记院长茶话会”等活动300余场。

党员责任网格呈现。学校单独设置8名学生社区专职辅导员,由学工部(处)直接管理,专人专岗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根据宿舍楼栋党员分布情况,统一划定社区党员网格化管理责任区,通过党员服务先锋岗、“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等平台,推动学生党员参与社区治理。

聚焦成长需求

压实“下沉式”管理育人

推动领导力量下沉。学校出台《学校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学生制度》等,全体校领导、党员中层干部担任班主任或社团指导老师,带头践行“一线规则”。校领导在开学季、毕业季及重大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定期深入学生社区看望、慰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院书记、院长每月以“下午茶”、午餐会、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学生社区,开展至少1次活动。

推动思政力量下沉。学校制定《学生社区辅导员岗位职责》,专职社区辅导员全天候在社区工作,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当好学生成长的护航者;实行24小时在岗值班制度,学院辅导员每天深入社区走访,每学期至少完成1轮学生宿舍全覆盖走访。班主任、学业导师常态化进驻学生社区,开展学业问诊和学业帮扶。依托“花江论坛”“名师讲堂”等载体,定期邀请校外名师、企业高管等进驻社区开展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指导,累计达300余场次,学生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广西总决赛获一等奖。

推动服务力量下沉。学校建设线下“一站式”服务大厅,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到社区办公,及时解决学生关心事项,为学生排忧解难。依托学校“智慧校园”平台,打造线上“一站式”服务大厅,统筹推进退宿调宿、宿舍报修、导师答疑预约、学生请销假、资助服务等91个线上服务进社区,使学生不出社区就能获得便捷服务。

聚焦润育无声

深化“场景式”文化育人

精心打造社区文化设施。学校按照“标准化、智慧化、差异化”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建成党团之家、导师工作坊、考研自习室、共享厨房等102间、近10500平方米活动室;投入120万余元建设社区智慧垃圾分类系统。组织校友捐赠资金35万元配套社区体育设施,学生不出社区就能进行体育锻炼。近3年本科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

倾情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学校积极推动二级学院“一院一品”进社区,累计在社区开展文化活动1500余场,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学校本科生毕业率首次突破90%,升学率上升至26.8%,先后获202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本科组“TI杯”、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接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等。

着力增强社区文化供给。学校投入95万元,推动4个区级辅导员工作室、15个校级辅导员工作室落户社区,增强社区优质文化活动供给。投入60万元,组建成立12个网络思政工作室,围绕学生社区主题,推出一批优质网络文化精品。

聚焦学生自治

引导“参与式”服务育人

建立学生社区工作委员会。学校遴选500余名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担任骨干成员,建立“社区长、楼长、层长、舍长”四级网格体系,参与学生社区日常管理、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工作,引导广大学生自觉遵守社区规章制度。1年来带动2万多名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性价值显著提升。

建立学生社区服务型组织。学校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建立电脑维修站、“暖风”服务队、垃圾分类设备维护队、学生权益维护队4个学生社区服务型组织,为社区学生提供服务1500余次,惠及全校学生3.2万余人,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作用,使社区服务逐步走向精品化。

建立学生社区兴趣型组织。学校学生社区党团工委统筹打造茶文化协会、书法协会、乒乓球协会等一批学生社区特色社团,建立社团活动中心。目前社区已进驻20余个学生社团,举办社区草坪音乐会、英语口语角等特色活动300余场,搭建学生自我展示平台,进一步丰富学生社区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文化育人实效。

聚焦AI赋能

强化“智慧式”网络育人

双DeepSeek本地化部署,实现“精准发力”。学校基于满血版DeepSeek-R1(671B)和国产信创完成了双DeepSeek本地化部署,实现AI智能与教育信息化的有益结合。学生不出社区,就能享受高效便捷、数据安全、定制化、本地化AI服务,使社区学习和生活更加智慧。

“智学桂电”×DeepSeek,实现“精准助学”。学校构建“智学桂电”×DeepSeek服务框架,并将其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生态,为社区学生提供更精准、更高效、更个性化的学业服务。在课前AI精准预习阶段,可提前定位知识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激发主动探索兴趣;在课中AI即时问答,课堂内容实时生成讨论话题与随堂测验,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在课后AI批改反馈,深度解析作业内容,生成启发式评语,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提升建议。同时,创新应用AI学伴,24小时随时解答社区学生疑问,并提供跨学科知识延展,激发深度学习兴趣。

建设“AI五员”,实现“五个精准”。学校建设“AI辅导员”,为社区学生提供不断档的精准解答服务,内容涵盖入学报到、教学教务、学习科研、入党入团、评奖评优、第二课堂、勤工助学、参军入伍、宿舍报修、调宿退宿、校史校情、校园生活等,实现“精准陪伴”;建设“AI心理员”,能够24小时响应社区学生需求,有效覆盖传统咨询盲区,精准识别情绪和预测干预危机个案,实现“精准助心”;建设“AI就业员”,帮助毕业生构建求职三维画像,依托超6000家用人单位的招聘数据库,提供AI诊断、岗位智能匹配、精准推送、面试模拟、技能提升等“全链条”服务,实现“精准助业”;建设“AI交警员”,通过测速提示牌、震荡减速带、电子显示屏、短信推送等方式对超速机动车、电动车辆进行提醒,引导师生文明驾车,确保学生社区交通安全有序,实现“精准护航”;建设“AI安全员”,精准锁定晚归、未归、多天无轨迹学生,并将信息定时反馈给学生、辅导员,提升精细化管理和学校安全防范能力,实现“精准守护”。

(作者:聂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