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开门见匠心
一头毛驴一盘磨,千滴汗水一升油。在大名的街头巷尾,小磨香油的醇厚香气穿越四百余年,至今仍萦绕在人们的味蕾与记忆深处。
近日,记者走进邯郸道上的学步桥小磨香油文化馆,见证匠人刘建堂如何以石磨为笔、芝麻为墨,书写传统技艺的传承答卷,也聆听游客们在这缕香气中品出的时代乡愁。
一盘石磨转出舌尖记忆
“一头毛驴一盘磨,两个油锤一口锅。半夜三更转乾坤,一挑湖海金线落。”这首民谣勾勒出早年香油匠人的劳作图景。
在学步桥小磨香油文化馆里,斑驳的石磨、黝黑的油葫芦、泛黄的油篓子静静陈列,这些刘建堂从民间搜集的老物件,正无声诉说着“一升香油千滴汗水”的往昔。

“这些磨盘沟壑里沉淀的是几代人的掌纹。”河南游客刘燕君轻抚石磨感慨道。文化墙上,从芝麻种植到石磨演变的图文,串联起大名香油自明嘉靖年间发源的历史脉络。本地游客王月芝驻足于传统工序展板前,记忆倏然鲜活:“小时候总蹲在磨盘边等芝麻碎,现在闻到这香气,仿佛还能看见爷爷佝偻的背影。”对她而言,香油是治愈感冒的煎蛋,是蚊虫叮咬的良药,更是刻进骨子里的家乡味道。
“现在的香油和以前的香油不一样,我想做点好香油。”2005年,怀揣“做点好香油”的朴素愿望,刘建堂走上了创业之路,成立了邯郸市学步桥小磨香油有限公司。
今年元旦,他更将店铺开进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学步桥是邯郸的文化地标,也是我们的商标,邯郸道承载着‘邯郸道上车马多,行人夜火渡漳河’的繁荣场景,在这里开一个文化馆,十分契合‘邯郸道’的文化。”
“既要守住四百年的技艺,更要让大家尝到真正的古法香油。”刘建堂说这话时,石磨正发出沉闷的嗡鸣,宛如岁月深处的回声,好似讲述着几代人风里雨里诚信辛勤的香油故事。
匠心守护老味道
根据《大名县志》记载:大名小磨香油在明朝嘉靖年间,就出现了加工的小作坊,历经四百多年,一代代人的努力,大名小磨香油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邯郸的一项特色产业和地区名片。
筛选芝麻、炒芝麻、石磨研磨出浆、搅拌、墩油……刘建堂说,传统小磨香油有很多道工序,是采用“水代法”生产。他解释说,“水代法就是在浆中倒入一定比例的优质饮用水,利用油水比重不同,将油从酱坯中代换出来,能最大程度保留香油的营养和香气。”

“磨浆时,满屋是芝麻香味,研磨出来的浆是巧克力色。磨好浆倒入铁锅,热水一倒,用木棍一下一下搅拌。此时屋子里雾气腾腾,芳香四溢。”刘建堂在为大家介绍小磨工艺这一古法技艺密码时,大家纷纷驻足,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的展示模型,对这古老技艺的精妙之处赞叹不已。
“这不仅是技艺,更是祖先留下的生活哲学。”刘建堂说,从芝麻的筛选、漂洗,到小火慢炒、石磨研磨,再到水代法取油,震荡分油、撇油,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哲理。
中华美食遍天下,香油是它的点睛之笔。“很自然,几百年以后也有人吃香油。”说起吃香油的好吃,刘建堂打开了话匣子,“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香油是最佳食用油之一。”
“不仅是香油、芝麻酱,我们后续还会上芝麻丸等衍生产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刘建堂也想让传统技艺在现代健康理念中焕发新生。
文旅融合唤醒故乡味蕾
“滴滴香油,这哪里是调味品,分明是液态的乡愁。”因为工作常年在北京的曹丽瑞一有假期就会回到邯郸,尤其在邯郸道开街后,每次返京前,她都会到这里买上几瓶黑芝麻香油,“拧开瓶盖就像打开了回家乡的门。”
“就像小时候父亲给我研磨芝麻盐一样,现在我也想亲手给我的孩子制作芝麻盐。”在体验区,市民刘先生在店员的指导下制作古法研磨芝麻盐。

看着大人制作,芝麻粒在磨盘间跳舞,观察芝麻如何变身金黄油润的小小芝麻碎,7岁的乐乐也在妈妈的帮助下享受到手工研磨的快乐和劳动成就感。他惊呼道:“妈妈快看,芝麻在磨盘里跳舞呢!”
“进门是文化介绍,再往里走还有体验,这也是我们设计的一些结合文旅的小环节,让本地和外地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咱们邯郸的香油文化。”在刘建堂心里,这里不仅承载着小磨香油,更承载着邯郸三千年的文化底蕴。
“你家的香油和市面上的香油不一样”“这香油像小时候吃的那种味道”“闻着就特别香”……每当人们夸赞他的香油时,刘建堂总是高兴得合不拢嘴,自己再苦再累都值了。
有历史、有文化、有乡愁。置身香油文化馆,透过一件件古老的器具,通过一瓶瓶香油,人们看到了一个行业时代变迁下的发展轨迹,也成为后人了解它最生动的场景。
当夕阳为邯郸道镀上金边,文化馆内的晚钟与石磨声交织成奇妙的韵律。这里不再只是技艺的展陈场,更是链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枢纽。正如墙上的那句题词:“美味流芳四百年,大名小磨有真传。学步桥上东风起,古韵飘香透邯郸。”在这座飘香的文化枢纽里,每一滴香油都在讲述:有些传承,正如石磨的沟壑,愈经岁月打磨,愈显生命光华。
本报记者王丹丹 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