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08:13:00    

□吕志雄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清明将至,又到了祭祀亡者的时候。可是,当冷食摆列于碑前、香烟一缕袅入虚空、鞭炮震得野花抖动之时,又有几个真正相信逝者享受了供品?

想来大多人是不信的,即使制定传承祭祀风俗的儒家,其实对于鬼神也是不大相信的。《论语》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知生,焉知死?”从这些语句中看,对于鬼神,儒家采用一种“不讨论”的回避态度。

然而,儒家却十分重视祭祀。《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论语》也记载了大量孔子及弟子重视祭祀的言行。比如,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吾不与祭,如不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贡想把祭祖的活羊给节省掉,孔子坚决反对,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既然不大相信有神鬼的存在,为何又要郑重其事呢?《论语》中一次问答可以给出答案。

最爱为难老师的学生宰我对孔子说,父母死后要守三年孝,时间太长,把很多事都耽误了。孔子说,不守三年孝你能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那你就不用守三年孝了。

宰我出去后,孔子教导其他弟子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批评宰我不仁,又从情感的角度来说明守孝三年的合理性。

很明显,儒家之所以重视祭祀,就是要通过这种仪式来培养情感。这情感包含什么呢?一是敬重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祭祀逝去的人,也是向生命致敬。二是接续奋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祭祀时,往往会怀念先人的功绩,一次次缅怀也是一次次自励,自己能为后人做些什么、留些什么?三是促进向善。祭祀总会想到逝者的善举,这也促进人们向善。而《尚书·泰誓》中又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即天、即神明也。祭祀,也是激励自己做个好人,做个对大众有益的人。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更重视现实的活的世界,祭祀也是为了活着的人生活得更好。要生活得更好,就要修身。而祭祀也是修身的一种形式。

文章开头引用的诗句,是南宋诗人高翥所写,其后两句是:“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祭逝者,其实就是在现实世界里,用真挚充沛的情感,用切实有效的奋斗,将诗情画意融于生活,放飞更多白蝴蝶,染出更多红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