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脾胃的经典动作,古人早就发现了

在现代人眼中,坐似乎是个伤身习惯。然而,在椅子普及之前,古人大多以「跪坐」的方式休息、进食、交谈等,成语“促膝长谈”“正襟危坐”等皆由此而来。
跪坐不仅能改善不良体态,还是种养生导引术,有助调养脾胃。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跪坐的养生好处,并教你正确的练习方法。
受访专家
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一级主任医师 王世彪
跪坐,为什么对身体好?
中国人从跪坐到普遍垂足而坐,从宋代迄今不过是1000多年的历史。然而,椅子越软越舒服,人们越不想站起来,时间长了会出现腰肌劳损、腰腿酸麻痛、便秘等症状。
跪坐虽然退出了人们的主流生活习惯,但每天抽时间练习跪坐,能帮助促进健康。
纠正不良体态
人体的脊柱塑造了躯干的主要形态,五脏六腑也“寄居”在脊柱两旁。日常的不良姿势不但影响脊柱健康,还会引起其他脏腑、肌肉等组织的功能损害,而跪坐却能保持脊柱中正。
“跪”字由“足”和“危”组成,“危”有“正直”之意,所以跪坐是把身体坐直的意思,其实是指脊柱要挺直,“正襟危坐”即指此坐姿。
此外,适当跪坐还是膝内翻、骨盆前倾等不良体态的矫正训练方法。

改善血液循环
跪坐不但对整个脊柱的生长发育和保养都是最佳坐姿,而且有助于拉伸腿部及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增强下肢柔韧性,改善血液循环。
中医认为,跪坐时腿部正前方的肌肉紧绷,拉伸了循行于此处的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跪坐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调理脾胃,不妨练习跪坐
现代人习惯了坐椅子、沙发,可能认为跪坐又疼又累。但是,传统医学非常推崇这种姿势,认为这是一种非常至简有效的养生导引术,尤其可以调养脾胃。
跪坐的姿势可以刺激人体的胃经、脾经、肝经,保持其通畅。另外,膝盖下方左右两侧各有一处凹陷,分别是犊鼻穴、足三里穴所在之处。

- 犊鼻穴:胃经上的穴位,气血旺盛,有强壮身体的功效;
- 足三里穴:胃经的主要养生穴位,被誉为人体的第一强壮穴。
此外,中医认为,膝盖是筋的汇聚点,“肝主筋”“肝开窍于目”,可见跪坐还具有养肝护目的效果。从生理角度说,跪坐还能减少下肢供血,加速血液归肝、回心,方便心脏把血打到全身,濡养全身,让精力更为充沛。
需要提醒的是,有下肢静脉曲张、骨质疏松的人,要慎用此法。
跪坐的正确坐法分4步
明代文学家胡文焕在《养生方导引法》里详细记载了跪坐的具体方法:“凡学将息人,先须正坐,并膝头、足;初坐,先足指相对,足跟外扒。坐上,少欲安稳,须两足跟向内相对。”

看电视、读书、和家人聊天时随时做就能起到养生作用,具体做法:
- 开始跪坐前,脚踝较硬或脚趾容易抽筋的人,需先活动踝关节;
- 在地上垫个稍软的垫子,双膝并拢跪坐,脚跟并拢;
- 慢慢坐在脚后跟上,找到比较舒服的状态,但不要直接将全身重量压在脚后跟;
- 慢慢向上延伸脊柱,手自然地放在大腿上。
需要提醒的是,跪坐时间不宜过长,以20分钟左右为宜。▲
本期编辑:张宇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